如何在高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丰年

余干县东塘乡中心小学 邮编:335100

摘要

小学高段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一方面符合新课标对教育的要求,对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符合学生在未来的学习、成长和发展中,对于数学知识应用的刚性需求。因此,掌握解题能力才能够在未来面对包括理化生等涉及数学相关问题时,具备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段;问题解决能力

正文


前言

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题习惯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强化学生读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仔细阅读、正确解决难题是全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在训练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良好的读题与审题习惯,让学生充分认识题目,掌握数学和逻辑的关系,明确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思想,以便取得正确的解,避免粗心大意,被某些错误的阻碍性的问题所误导。所以,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前,教师要强调和督促学生认真阅读问题,对于一些逻辑关系复杂的问题,要反复读题,弄清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明确已知条件和待解问题分别是什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专门进行审题训练、多读题、多分析、多思考,养成好的审题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做题正确率。另外,教师对教学课题还需要细致分析。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技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新方法。比如,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通过合作互动解决难题,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技巧的全面提高。

二、强化思维练习,强化对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培养

具备多维立体的教学思维,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全面地展示一个题目的多种解题方法。结合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解决教学问题时,应强化对多种不同解题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类比及创新的思维和习惯,并在后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选择最优的方法进行解题。

三、创新教学方法,全面优化数学解题课程授课氛围和质效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模式革新的推进中,专门采取和增加思考训练,提高学生数学解题的思维能力。一是在课堂数学教育中,合理地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营造问题环境,启迪学生的思路,有效地改善学生被动思考的情况。例如,教师在教学“展开与折叠”的知识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多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正方体如何展开?有哪些展开的情况?并让学生随意剪切正方体,获得多种展开图,在剪切过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展开图,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加深对展开图的认知。然后,教师可提出“有六个面的展开图就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吗?”这一问题的提出,也会使学生心中存在此疑问,教师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来,剪一剪,折一折后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讨论,探究展示图中哪两个面是相对的,并了解其他人的解决思路,使解题技能得到发展。再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杯水,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请问一杯水重多少?然后引导学生运用x表示未知数,如一杯水重为(100+x)克。接着,教师可边讲解边操作,将天平右边分别放上100克、150克、200克的砝码,展示课件100+x=450。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个方程的x值是多少?”引导学生亲自验证,掌握列方程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潜移默化地灌输数学思想方式。比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的应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成效。

四、强化学生检验,提高学生自主反思及总结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检查和总结的良好习惯,主要是指在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上,由教师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并指导学生处理数学难题。教师通过运用替代法、比较法等科学手段,说明问题的解法,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从而提升处理数学难题的质量与准确性。学生可以通过融合事实进行反证,提高自主分析和思维能力,并培养问题处理的技能。其次,教师还可以集合整理已学过的知识点和主要的问题类型,要求学生自主地对知识和问题,以及容易出现错误的题型,进行反思和归类,如果能够形成思维导图效果更优。每个问题对应不同的知识点,在求解中,学生应该关注哪些重点,然后根据所给出的已知条件来解决题目。检查和回顾是学生在处理数学难题过程中应该培养的重要习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于学校教材的基础性和教育性,强化对它进行及时地检查和回顾,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发现问题中,哪些是由于大意错误引起的小问题。而针对在处理数学问题中的经典错误案例,学生最好能够整理形成一个“错题本”,并及时自我反省。

五、创设生活情景,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解题过程,其实是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高段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征,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知识迁移法则,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技能,从而取得教学的成效。训练知识迁移技能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教学知识的精细梳理,创造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环境,提高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运用。例如,在计算“长方体的面积”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学校要重新对教室进行装修,在墙面粉刷的环节中,需要通过计算墙面面积,并根据面积购买涂料。在已知的“教室长9米,宽6米,高3米”,如果四周墙壁和屋顶都要粉刷,请大家分析并统计下,整个教室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这种与日常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大大提高。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于长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也自然得到巩固,圆满地实现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再如,在小学阶段,学生会学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知识,教师在讲解此内容时,可创设生活情景,先为学生播放操场上升国旗的视频,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从生活入手,问学生“已知操场长100米,宽50米,如何计算操场的周长?”,让他们讨论,他们在计算时会运用多种方式,有的学生会运用周长公式计算,即(100+50)×2=300(米),还有的学生会计算每组对边的长度和,再相加求和,即100×2+50×2=300(米),确保准确率,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思考、交流,解题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结语

总之,小学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的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利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特别是对于普遍性存在的重要问题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归纳,追根溯源,并逐一对照,细致研判,采取具体对应的教学措施,从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入手,综合性的提高学生地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才红.小学高段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措施[J].天津教育,2020,(32):140-141.[2]邱桂連.浅析如何培养小学高段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J].考试周刊,2019,(020):1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