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励教育理念的高职体育教学创新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激励教育理念;高职体育;策略
正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素质教育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1985年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之后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和研究方向。面对教育改革需要,激励教育理念应用而生,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励教育理念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基本特征而提出,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者的良性循环,进而使学生朝着既定的教育目标发展【1】,为未来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高职体育教育现状
受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学生和家长对体育课重视程度、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安排等因素的影响,高职体育教学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是亟待补齐的短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存在教学形式生硬、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时常不足、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不利于体育运动的开展。有的体育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全面,缺少必要的师生沟通,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育人与育才“两张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高职体育教学创新的策略
2.1教师掌握教育新理念是教学创新的前提
要想推动教育创新,必须坚持教育理念更新先行,以此引领教育教学实现跨越发展。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了解激励教育理念的内涵,并树立激励教育意识,提升自身的修养,主动将其与教学设计相融合,真正发挥激励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为学生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高职体育运动当中来。同时教师可以搜集相关应用激励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的案例,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2.2结合教学情景,活用各类激励策略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引导人们做出决策的重要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行为、评价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情感体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下,学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参加体育运动,反之亦然,因此激励教育是提升学生积极情感的催化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行为。面对不同的教学情景,教学应有效地运用教学机智,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解决问题,因材施教,起到更良好的激励成效。
当学生进步时,如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或课下坚持体育锻炼等,教师应给予学生正面激励,提高学生的满足感和荣誉感,帮助其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正面激励一般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两种方式,物质奖励可以以积分兑换礼物、迟到抵用券等各类奖券的形式呈现,精神鼓励教师则可以自行选择口头表扬、公开表扬、颁发奖状等方式。为使更好地刺激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将两种激励方式相结合,发挥合力效应。
当学生出现负面情绪降低自我要求时,如体育课迟到早退,体育成绩下滑等,教师应坚持正面与负面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认真指出学生的不足,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教育经验、人生阅历,从理论上帮助学生做出理性判断,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深究其背后的原因,从情感上给予人文关怀,情况严重的可以和心理老师通力合作,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当学生状况好转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正面激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当学生成长紧迫感和动力不足,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目前遇到的困境,树立可执行、可达到的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其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树立榜样作用,以积极的情绪、行为影响学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著名运动员运动生涯的纪录片,组织学生绘制优秀运动员事迹和精神的“文化墙”,邀请其他的优秀运动员、学长学姐开座谈会、宣传演讲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运动的内涵与魅力,转变情绪,自觉地投入体育学习与活动中。
教师在运用激励策略时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如果课上时间有限,无法进行对每一位同学进行点评,那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下的时间,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形式采用恰当的激励策略进行评价与反馈,争取满足所有同学的关注需求,切实发挥激励的动力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同时,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尤其不同的体质,对学生的激励评价多依托于其自身的纵向变化,激励每一位同学达到最近发展区,提高体育知识与技能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激励教育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还能推动教育事业蓬勃进步,实现“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教育目标,为新发展阶段提供人才支撑。体育教师应掌握新理念与新要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将激励教育理念贯彻教学全过程,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进而使体育运动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学生心里,为健身体育强国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陈乐敏. 大学生激励教育研究[D].浙江大学,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