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法治意识的培育与落实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开炉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七中学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现阶段高中生接受法治知识最普遍的途径之一,高中时期的学生的课业压力较重,与法治领域知识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大部分学生并不会主动关注普及法律知识的相关节目。因此,思政教师应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多结合生活实际案例或是增设拓展教学活动,让高中生建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的认同感。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遵从法律规范和法治精神并以此来自己起到约束的作用,鼓励学生要能够拥有发现身边事物的洞察力,引导其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与处理问题,更好地培育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培育

正文

引言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拥有正确政治方向、培养其对该学科核心素养,再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作为课程的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决定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导向法治意识又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的一个要点在学科教学中的真正落实关系到学科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议题引导与情境融入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的价值

高中思政课中开展法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有效举措和基础保障;是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道德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是思想的教化和洗礼;法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保障,是行为的端正和约束。古人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因此,法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促进思想道德教育预期的达成。其次,全面依法治国方针的贯彻推进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建立维护,需要在高中思政课中贯彻法治教育。高中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民族的栋梁。高中生群体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代表着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面貌。高中生群体良好的法治素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最后,一个人格健全、品行端正的高中生必然是思想上有原则、有底线、有社会责任感,行为上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社会主义好青年。

二、高中政治课堂法治意识的培育与落实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法律内容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法律知识并不是集中在某一节课或某一个单元中,有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及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被融入各个小课时中,而且思想政治学科并不是专业的法律课程,所以其中介绍的内容也是比较浅显的,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道德与法治中加入法治教育要以课本教材为基础,在符合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将课本中的法治教育素材挖掘出来,将法治内容具体化、显性化,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给学生。由于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包罗万象,且并不十分深入,仅依靠字面上的意思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吸收。因此,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法律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学习,来促进学生能够与案例的涉及到的法律内容产生共鸣,这样对于学生理解法律法规知识有着强有力的作用,以此来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和法治意识的进一步增强的目的

(二)议题设计关注学情实际

首先,议题设计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否则学生无法把握,甚至会导致认知上的错误,最终适得其反。其次,议题设计需要有思辨性、开放性、探究性,最重要的是要有建构性。“建构—解构—重构—(自主)建构”的范式,第一步就是需要进行建构,主要是通过教师给出的议题进行建构。教师通过议题的设计,进行课程知识内容的建构。这时,教师进行的建构需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域”理论,议题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没有超越学生认知接受的程度。例如,在进行高中政治统编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八课“法治国家建设”第一框第二目“法治国家的内涵”教学时,就“公民参与立法的意义与途径”作为讨论的议题设计的议题虽然有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属于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那么就可以议题研究出来想要保证教学目标得到实现那么就需要依靠任务设计来完成。任务设计目标要想达到层层深入的要求的话,那么是把学生所拥有的知识与现实生活需要建立联系的纽带为学生提供沟通学与做的实践基石,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的进行思考来完成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学习活动可以有学生的参与已有知识进行有效的调动出来,还能为创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厚度的任务设计是怎样的呢?有厚度的任务设计需要遵循规律,具有真实性、开放性,任务与任务之间有逻辑性。当进行目标设计时,尤其要重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超越学生认知接受程度的任务学生无法完成,其结果就是教学目标无法落实,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任务设计如果较为容易,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完成,那么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任务需要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在进行合作探究下一步步完成,完成“重构—(自主)建构”这一环节。真实性与开放性是指任务设计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思考,最终完成任务。

(三)内化心灵,培育法治精神

在课堂上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以及熟记法律法规,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法治教育,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法治精神。以法治这门课程为基础,对学生的法治观念进行培养,不仅要在课堂中辩论,还要将其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校园以及社区等公共环境,让学生对公共生活需要遵守的规则更加了解,并且能养成遵守公共生活的习惯,把规则变成行为习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法治内容有进一步了解,用法治精神更好地要求自己,进而在日后的生活中学会以法治观念与方式破解生活中出现的难题,用法律保护自己免受伤害。高中下一步的生涯就是大学,而大学相当于一个小型社会,有些学生为了丰富自己的履历,在大一时就会实习,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在选择合适工作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束语

法治中国建设对加强和改善高中法治教育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要求。法治教育工作的落实需要通过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的,要进一步在内容结构、手段方法、理念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切实提高高中生法治素养,为新时代法治中国梦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娇娇.法治意识素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落实[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9(12):67.

[2]程姣.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法治意识培育[J].高考,2020(01):150.

[3]曹中海.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法治意识培育实践原则[J].知识文库,2018(05):126.

[4]孙彩霞.高中政治课程学习中法治意识的巧妙渗透分析[J].名师在线,2018(06):26-2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