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解释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思考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陈丽红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中学

摘要

由于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注重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当历史解释的概念出现时,许多人为它展开辩论和激烈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基础素养的深度教学已达到新的阶段、新的水平,引入学习的过程现已成为教育的重点。领先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监控教育转型的过程,深入分析所有基本素养细节,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基础学习水平。


关键词

历史解释;高中历史;教学

正文

引言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的出台,与之相配套的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在一些省份相继试教,学科素养教学的尝试也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逐渐被师生所认知。围绕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仍然还有诸多困惑:历史解释和解释历史有何区别?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进行整合讲解的行为属于历史解释吗?历史解释的源头在哪里?历史解释的度该如何把握?不仅广大历史教师存在这些困惑,学生更是对此难以理解和体会。围绕这些困惑,就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谈一些思考以及由此而进行的教学探索,希望能得到同仁指点。

一、新时期高中历史有效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教学方式作为连接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的媒介,是否合理对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应用展现出诸多的不尽人意,存在单一、刻板、枯燥的问题。不仅限制了教学成效的提升,而且削弱了课堂趣味性,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历史素养的发展。第一,教学方式固化,创新流于形式。在应试教育观念之下,高中历史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效率,倾向于简单易操作、最为节省时间的教学方式,以讲练式教学为主。通常照本宣科式地完成重点知识的解析之后,让学生通过做题检测漏洞,以练习讲评的方式实现查漏补缺。对于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鲜少涉及,即便是运用新型教学模式也大多局限于活跃课堂氛围的肤浅化的目标,其核心知识的呈现仍然以讲练教学为载体,教学创新大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意味,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此外,虽然讲练式教学对于巩固历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知识建构能力的发展。第二,主体定位不明确,缺乏有效师生互动。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由专题史转变为通史,在内容叙述方面更加详细、完善,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增加了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意味着在有限的时间内课堂的知识承载更大,衍生出教学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一些教师将教学关注点集中于知识传递的数量,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采用舍弃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为代价盲目扩展课堂容量,形成了走马观花式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难以保证,削弱了课堂体验的深刻性,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停留于浅尝辄止的层面。

二、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融入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建立任务探究,设置问题驱动

建立探究活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重要的历史教学知识作为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研究活动;同时,教师需要做一个关于逻辑工作的问题,让学生可以跨层连接、分析和讨论,最后找到史实的规律;教师在建立任务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增加任务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研究问题的全过程进行指导,获得对历史解释的最终目标。例如,在“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教学中,广大学生就对著名的美国《1787宪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探析了宪法制定所依靠的背景,学习了宪法的内容和原则,教师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和理解宪法的原则:分权和制衡。这里教师可以引出:“分权是分的什么权?制衡又是在制衡谁?”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思考,进一步讨论出宪法的产生对美国的影响。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美国宪法的产生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中,对比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区别,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比两个制度,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梳理知识,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二)着力于史料理解和运用能力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就当下的历史教学实践而言,让学生“搜集”史料的探索尚需时日,但“解读”和“运用”史料已经成为历史学习的基本形式和途径,并且形成了“史料教学”的基本范式。对史料“解读”和“运用”的过程及所形成的成果就是历史解释。客观地讲,当前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水平,在较大程度上还只是处于阅读的层级,多作为对历史结论、观点的印证,尚未达到真正的解读和运用水平。例如,在讲授“明太祖废丞相”时,常常引用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所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对此,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其观点的偏颇,还应该分析其论证逻辑的混乱,从而揭示其本身就是皇权专制的体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与增强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运用”能力,既是需要从理论和实践领域深入研究的基本课题,也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历史教学要能够借鉴史料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重视从“史料来源”和“多元视角”两个角度解读史料,提升史料运用的科学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素养之一,可以让学生养成积极的质疑态度、欣赏态度和尊重历史事实的能力。将课本内容与历史事件和学生生活经历相结合,在有意义的事实的基础上解释历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展现历史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历史解释领域的素养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要求教师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断反思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玉梅.基于“历史解释”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0(87):159-160.

[2]刘宗兰.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策略[J].新课程(下),2019(03):233.

[3]焦涛.高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03):85-86.

[4]李莉华.基于历史解释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J].学园,2019,12(01):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