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下“三进三知”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优化和改进
摘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三进三知”
正文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亟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水平[1]。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关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2]。此外,还需提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探索和创新,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在这个背景下,优化和改进“三进三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将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交往实践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社会,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基于交往实践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述
马克思关于交往实践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很早就对“交往”这一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随后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书中对“交往”这一概念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其“交往”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把“交往”看作是世界上普遍联系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人的生存模式与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交往实践构成了整个交往的社会系统,它包含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言语层面,各层面间的联系相互影响。在交际过程中,主客关系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具有一种二元关系的统一性。这一二元关系不仅表现在对对象的影响上,而且表现在二者的互动上。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首先,交际对象不是单个的,而是由多个不同的、互相联系的个人或团体构成的。这一多极主体性是交往实践的基础,它突出了由多个主体通过共同的对象进行交流的途径,这一途径是对“所有主体之间物质交往、交互过程的真实体现与科学概括”。其次,在交际实践中,它表现为“主一客”和“主一主”二元关系,也就是“主客一主一主”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在交往实践中,单个主体对对象的转化过程仅仅是一种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践网络中的一部分或一部分,主体通过对对象的作用来实现,承载着“一主一主”关系。因而,交往实践就是主客体关系与主体与主体间交往关系的有机统一,它反映出主体与主体间的辨证统一。第三,交际对象起着媒介作用。对象既是参与了交往实践,又被交往主体所改造,又处在交往的中介性、中介性和理性性三个方面。在交流实践中,既要把对象作为多元主体共同改造的客体,又要作为两者间互相连接的媒介。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交往实践观优化“三进三知”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意义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中心的。马克思把人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物,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和需要,指导他们参加实践,使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得“三进三知”工作方式更接近于学员的实际需求,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念是对“人”主体地位的认识。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人类活动的主体、创造者。加强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小组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目的。从而使得“三进三知”教学模式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突出了人的实践经验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人类的认知与思维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把学生的实际体验作为重点,在实践中去推动他们的思想与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从而使得“三进三知”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其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下“三进三知”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操作性路径
(一)制度化协同的参与路径
“三进三知”协作机制,是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党员和优秀教师党员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的一种新的载体和平台。要使不同主体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参与边界得到有效协调,就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制度化授权和规范。从组织结构上讲,要从上到下进行“三进三知”协作,必须从上到下进行网格联动。“三进三知”实践活动,是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各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负责实施。从不同的岗位上走出来的培养主体,以“第二班主任”的身份,与辅导员和班主任一起,共同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去,从而建立起一种垂直、畅通的网格协作模式,这对有效地整合行动和资源是有利的。
(二)多元主体协同的互动路径
从给予和接受的角度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不仅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它还包含了接受和自我教育两个方面。个人层次可分为党政干部与共青团干部、辅导员与班主任;在团体层次上,可以分为机构、机构和集团。主观能动性的大小,决定了其作用的发挥。“三进三知”协作机制下,与课堂相衔接的育人主体,应以党员为基础,再以个人为基础,以每个岗位为单位进行。从学校领导到党政干部,再到教研室,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示范性、层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些来自于各个职业和领域的多个主体,与现有的辅导员、班主任等主体,以及作为接收主体的大学生,建立起了一个协作的互动关系。
(三)个性化教育协同的对话路径
个性化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它是一种对学生的差异和人格的尊重,是对学生的生命潜力的挖掘,是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它有着一种认同公正的价值,它的主体是心理的影响和人格的确认。这种价值的实现来源于对爱情的确认(情感关怀),权利(法律上承认的平等的权利责任)的确认和尊重,人通过三种确认方式分别获得了自信、自尊和骄傲,也就是,在对爱情的认可中获得了自信,对权利的认可获得了自尊,对社会的尊敬得到了骄傲。与认可相反的行为是轻蔑,轻蔑,忽视或忽略。因此,建立在认同公正基础上的协作对话,不仅是实现“三进三知”协作机制的必要前提,而且也是目前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实现教育过程公正所必需的。
总结
马克思主义理论交往实践观对“三进三知”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和实践性,通过交往实践观引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邸乘光.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3.
[2] 小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断想[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1):5.DOI:CNKI:SUN:YCSZ.0.1989-01-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