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残儿童心理行为发展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茜

(大连市民政事物服务中心市社会福利院教师,辽宁大连116011)

摘要

孤残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和自身生理条件的影响,与正常儿童相比,其在心理行为发展方面具有极大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孤残儿童因心理行为发展问题所衍生的社会问题亦是屡见不鲜。关爱儿童,不仅体现在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方面,更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问题,对于孤残儿童而言,更是如此。基于此,本文从孤残儿童的界定出发,梳理孤残儿童心理行为发展问题的表现并分析其成因;最后,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孤残儿童心理行为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以帮助孤残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

正文

孤残儿童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在过往的一段时期内,也是被忽视的一个社会群体。之所以说孤残儿童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原因在于儿童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群体,加之孤残儿童由于其个体家庭和生理上的缺陷使得他们与普通儿童相比更加“不一样”;之所以说孤残儿童是一个被忽视的社会群体,在对孤残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问题上则存在不足与不当之处。

“孤残儿童”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层面的界定。依据民政部发布的相关文件及部门规章,所谓“孤残儿童”指的是指失去父母或事实无人抚养的0—18岁的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孤残儿童群体的产生具有多重的原因:一是由于种种因素的掣肘,使之从出生起就失去了父母和家庭的疼爱;二是由于家庭的变故,使之“突然”成为无人抚养的孩子;三是由于自身的生理条件,使得家庭不得不放弃对其进行治疗和抚养。对于孤儿来讲,他们缺少父母和家庭的关爱,使其在小小年纪就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的磨砺;对于弃婴来讲,他们内心始终难以抹去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的阴霾;对于残疾儿童来讲,他们则始终无法像其他的小朋友那样自由自在的玩耍和学习。相反,近年来孤残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问题逐渐显现,亟需得到理论上的回答与实践上的解决。

一、孤残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及成因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孤残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与生理条件不可避免地反应到其心理行为方面,而其心理行为又会影响孤残儿童的情感倾向及现实行为选择。尽管每一个体的心理行为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就总体而言,孤残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孤独。这是孤残儿童所具有的最为普遍的心理,孤残儿童孤独的心理在现实中常表现为自闭封闭、融入不到或者说不敢融入集体和社会中去。对于孤残儿童而言,由于其缺少父母、家庭和亲人的关爱,使之在接受爱、表达爱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失,因而就会在心理上抵触这种关注和关爱,最终选择将自己封闭起来。

第二,自卑。孤残儿童由于其生理和成长环境使然,使其产生了自己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例如,对于孤残儿童中的孤儿而言,由于其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在看到普通儿童与父母互动那种温馨的场面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落差而产生自卑心理;对于孤残儿童中的弃婴而言,由于其自小就遭到了父母的抛弃,其就会在产生自己不好、自己不受父母喜爱的自卑心理。

第三,缺乏安全感。孤残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或者遭到家庭的抛弃,使其严重地缺乏安全感,即使得到了社会和寄养家庭的关心爱护,其也会担心这种爱会“得而复失”。此外,由于上述孤独、自卑等心理因素的交叉影响,孤残儿童对于自己极为不自信,不敢于尝试新事物、不敢于人际交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孤残儿童之所以缺乏安全感,是出于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第四,嫉妒。孤残儿童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生理条件,一方面其对于父母、家庭等心向往之,对于健康的身体充满追求;另一方面,这种想得而不能得的心理也往往容易走向极端,进而对拥有父母家庭和健康身体的儿童产生嫉妒心理,甚至会抱怨命运、社会的不公,长此以往就容易因这种嫉妒心理而产生报复心理,进而危害自身与社会。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孤残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问题具有多维性、复杂性等特征,在应对孤残儿童心理行为发展问题时,我们一定要更加小心、更加细心、更加用心、更加周到。此外,在解决孤残儿童心理行为发展问题时,一定要抓住其心理行为发展问题产生的诱因,只有以此作为出发点,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孤残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问题。

第一,帮助孤残儿童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与亲密关系。总体而言,孤残儿童大多都是“孤独者”,虽然其对周边的人和事物都保持着一定的戒备心理,但是其内心是渴望被关注和关爱的。形象一点而言,孤残儿童的内心被一块坚冰所包裹着,只要我们保持足够的耐心、付出足够的努力,那么就终会有让这块坚冰融化的一天。

第二,进行社会化训练。孤残儿童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在于社会化的缺失,而对孤残儿童的心理行为进行干预的最终目的也在于孤残儿童的社会化。换句话来讲,孤残儿童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其实质都在于与社会的脱节;孤残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孤残儿童心理行为与社会正常认知的差异也影响着社会对孤残儿童的认知。

第三,探索家庭寄养等孤残儿童救济新模式。目前我国对于孤残儿童的救济主要采取的是儿童福利院模式。不可否认,儿童福利院为孤残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是在孤残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儿童福利院却存在一定的短板。

第四,建立孤残儿童心理行为“成长档案”。伴随着孤残儿童的年龄增长和生活经历经验的增加,其心理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往潜在的心理行为问题可能会随其面临问题数量和复杂程度的增加而逐步显现。因此,应当建立孤残儿童心理行为的“成长档案”,对孤残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进行实时动态地跟踪,一旦发现问题,就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及时地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 陈应兰.孤残儿童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35):113+116.

[2] 牛静静,许凤麟.孤残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科教文汇,2013(2):177-178.

[3] 郭丰莲.孤残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J].心理月刊,2018(13):26-2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