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初中新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的路径探析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1刘宁 2蒋雪

淄博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范阳中学

摘要

乡村对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有着独特的优势。学校利用周边未被挖掘的、未被利用的资源及田园资源的进行开发整合,因地制宜,创新教育形式、重整知识形态、重塑价值取向、改变授课方式,开展多元化、多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全景式接触自然、亲近自然,通过“劳动劳作、实践探索、学科融合”耳濡目染的形式,在带有乡土气息的自然课堂环境中收获知识与能力,体会劳动的智慧与艰辛,根植家园的情怀。


关键词

乡村 劳动教育 课程构建与实施

正文

    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农村振兴工程要通过"教育扶志""教育扶智",通过对学校课程目标的实施与落实,真正达到教育扶志的目的。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了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整体设计作出了明确要求。随之,各地劳动教育举措迅速铺开,仅停留在体力劳动、田间劳作浅层层面,仍存在目标落地难的问题。

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随处可见的耕地、周边水果、菜园等都可成为潜力挖掘和发展的劳作场地是乡村独有的自然课程资源且更富有本地乡土特色更为学生所熟悉,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劳动教育课题的设置应当突出其独创性、环境适应性,与地方乡土文化教育活动相互融通。

一、乡村新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的创新与探究

乡村这片广袤的“大学校”,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者,学生家长、当地居民、农业合作社专家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教师,凭借丰富的劳动技能和经验,能够更好的设计乡土化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劳动教育课程实时实地开展

乡村对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有着独特的优势。学校利用周边未被挖掘的、未被利用的资源及田园资源的进行开发整合,因地制宜,创新教育形式、重整知识形态、重塑价值取向、改变授课方式,开展多元化、多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全景式接触自然、亲近自然,通过“劳动劳作、实践探索、学科融合耳濡目染的形式,在带有乡土气息的自然课堂环境中收获知识与能力体会劳动的智慧与艰辛,根家园的情怀。

二、探索以农事农耕为依托的“田园课程”

(一) 构建以静态读本引领的“田园课程”体系

学校先后以农事农耕为样本,开发乡土教材,以教材、课程、活动、实践劳动”为系列课程体系,将古诗词、农谚、农耕知识、技能技巧知识相融合,开发隐形课程资源,融汇吟诵、劳动实践、教材编订、特色德育活动、校园环境同步构建校园文化。通过静态读本引领开发乡土教材的基础上,又将农谚寓意、农耕知识小讲堂、种植栽培技术等劳作知识渗透于教材,开展实践性范本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二)开发以实践技能活动为载体“田园活动”

通过对校本课程进行设计,开发劳动教育系列校本教材,通过开辟“我听专家讲农事“农耕知识小讲堂”“节气养生知识课堂”等专栏,利用实践园地进行实践活动,学习播种、除草、施肥、覆膜等技能。

以农事栽培为例。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开辟校外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走进蔬菜大棚,学习栽植、栽培技术,了解植物生长及管理知识。开辟校园实践基地,通过实际劳作,学习栽培、种植、管理技术,掌握和提高农业生活技能。通过邀请栽培专家、专业技术人士在介绍流程和操作示范,组建“农业种植小组”,通过“一般果蔬种植小组”“种植栽培小组”,加深学生对于栽培技能的认知。例如:芒种时节开辟校园实践基地,芒种时节学生学习播种技巧充分利用农事农耕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实践基地,了解植物生长及管理知识,学习播种、除草、施肥、覆膜等技能,通过翻地、种植、管理等方式,掌握和提高农业生活技能。例如:芒种时节开辟校园实践基地,芒种时节学生学习播种技巧。

  三、探索以地域特色文化为载体的“特色劳动课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亲近地域特色文化,立足乡村文化,以劳动教育、活动课程载体,将乡村自然资源与校内实践活动相融合,融合德智体美劳,从单一的劳动走向内涵丰富的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

周村烧饼为例,从地域特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中追溯并传承劳动文化精神。研究中,引导学生周村烧饼起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到周村烧饼的制作工序,组建小组探索独特的烘烤工艺。在周村烧饼的探究中,成立“配方调查小组”、“制作工艺探索小组”、“市场调查小组”等,使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调查,探究制作过程,成立市场调查、利润分配调查小组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制作、运输、销售、成本调查、利益分配等生产经营模式及销售技能,在实践中了解如何利用劳动创造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地域特色文化劳动课程体系的打造,能够让学生向老一辈人学习百年传承的手艺,同时将课程成果打造成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优秀文化形态的重视,增强民族自豪感,守护文化根脉。

四、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生活劳动课程”

借助传统节日,创设“节日+劳动+技能”的劳动课程设计劳动主题,使学生学会一项生活劳动技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完全的课堂教学或者校园实践基地教学以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类似于烹饪、家务劳动、内务整理、手工针织等更实用与家庭。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家庭、家长的作用,布置居家活动作业,开展亲子主题活动。以“节日厨房”为例:借助传统文化节日为主线,选取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完善从传统文化到厨房的课程内容的架构,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学习简单的视频制作方式。同时加强课程构建,通过“春节--节日里的酥锅儿”“清明节——寻找青团的清香”“端午节——舌尖上的粽叶香”等饮食活动,凸显课程的系统性,学习酥锅制作、包饺子、做月饼、包粽子、做青团、馓子体会节日的变化,感受不同的节日文化及饮食习惯,将劳动实践活动与劳动精神品之相融合。师生家长共同参与劳动,增强趣味性、实践性,构建系统化、一体化的课程实施格局。

参考文献

[1]周晓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的实践探索[J].内蒙古教育,2017,(10):100-101.

[2]刘佳;玥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乡村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教育2016.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