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佟金

大厂回民中学 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

“十四五”期间,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地规划和谋划,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实施,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本文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进行研究。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正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理念、思想和战略方针。“十四五”时期,《纲要》强调积极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切实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对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通过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实施,高效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1.立足教材,寻找教育切入点

纵观高中地理教材,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不少环境教育元素,教师挖掘教材内所蕴含的环境教育资源教学补充,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现有教材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另一方面则能够借助知识教学,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对此,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深入剖析、解读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展示相关的环境教育素材。在教学地球上的大气”时,这一章的最后问题探究何时蓝天常在”,学生探究如何让天空的一直保持下去大气问题成了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教师为学生讲解完大气层的构造之后,学生会大致了解到如臭氧层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巧妙将保护环境的思想渗透在自己的课堂当中,告诉学生如何保护我们的大气层,为我们的生存发展做怎样的贡献。上学上班骑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呼吁自己的父母以及家人少开私家车,多骑自行车,多行走,多坐公交车用最简单的方式为大气保护做贡献。在课堂上讲完知识型的东西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下一节课或者周末到户外去参观,去感受生活中那些危害大气环境的行为。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放假期间在自己居住区周围做一个调研。可以调查小区门口每天会经过多少辆车,通过互联网搜索一辆车一天的尾气排放量是多少,最后再做一个总结计算。上课的时候,教师选择几位代表对自己假期间的调研进行一个演讲。最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促使学生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2.充实内容,综合运用各种资源

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十分普遍,教师会通过多媒体找寻诸多有关课本的内容,用于辅助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在地理课堂上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在满足课本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向学生逐渐地灌输教育理念。在教学地球上的水时,在该单元中包括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的问题探究部分,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呈现沙特阿拉伯的水资源问题,进而灌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理念。在多媒体中先演示关于南极洲的水资源资料,令学生根据之前教学的内容,用一些词语形容南极洲的自然地理环境,可以从纬度、气候等方面思考,再从水量和水质两个角度说一说南极洲的淡水资源,这会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具有极为丰富的淡水资源。随后,在多媒体中演示沙特阿拉伯的地理资料,要求学生互相探讨该地区形成特殊气候的原因、特点,再根据该地区水资源的资料,探讨可用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然后,在屏幕上展示全球洋流流动图,向学生提问说: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将南极洲上的冰山运输到沙特阿拉伯,请问会对世界的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应该采用怎样的措施呢?要求学生互相探讨求解,最终会发现这项迁移项目的可行性不高,既会对世界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又无法保证高效运输,冰山损耗率较大。随后,可以联系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的案例,在屏幕上展示关于相关资料,向学生提问:学们,同样都是运输自然资源的项目,为什么我国可以实现?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要求学生探讨西气东输项目成功的因素。最后,总结以上提出的两项自然资源运输项目,促使学生产生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认识。

3.走向户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在课堂中教学课程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能够通过亲身实践学习地理知识,同时能够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理念。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能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意识到当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注意环境问题,从自身做起,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进程中来。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相关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事件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切身去感受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明白环境保护不应该只是一纸空谈,更应该付诸行动。或者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相关电影等,利用影像宣传来加深环境保护概念。这些影像中的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眼神,有可能会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在未来影响着他们,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们的行动,促使他们来进行环境保护。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和一些特定的环保纪念日开展教育宣传活动,配合相关主题,进行环保知识演讲、征文比赛、编演环保节目等。教师还可以开展校外活动,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开展“走进动物”的校外主题活动,通过近距离和小动物接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动物有更深的了解,也能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用实际行动证明学生参与环保的决心和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教师应当带着责任和义务,传授学生科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他们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探索,从自身做起,协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资源观念、人口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黄润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J].智慧中国2021(07)8-11.

[2]杨玲玲.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困境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21(02)82-83.

[3]陈长顺.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才智2020(17)3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