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夏目漱石关系考证:基于笔下女性形象的探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品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

鲁迅和夏目漱石代表着中日两国文学创作的高峰,分别创造了不少女性形象。不管是思想观念还是创作技巧,两位作家都具有独特的默契,同时呈现浓厚的个人风格。本文以鲁迅与夏目漱石的小说为例,分析两者在女性书写中的异同,进而探讨鲁迅和夏目漱石女性形象书写差异的内在原因,从而更好得把握两位作家的关系。


关键词

鲁迅;夏目漱石;女性形象;关系

正文


一、鲁迅与夏目漱石笔下女性形象的异同

鲁迅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如祥林嫂,子君,阿长等。这些女性的形象各有其特点,或保守、激进、慈爱、善良, 可无论鲁迅先生以何种方式塑造这些女性形象,主要具有两个特点:(1)母亲形象的深刻(2)女性思想的解放。

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悲剧,丈夫死去,自己在家里毫无地位,被逼改嫁,接着丧失了唯一的儿子;另一方面是精神备受摧残,所有人以封建道德观来看待她嘲笑她侮辱她损害她,最终使得祥林嫂走向了灭亡。铸剑中眉间尺的母亲是个坚强刚毅的女性。在眉间尺的父亲被国王杀掉后,他主动承担起抚养儿子、为父亲、为丈夫报仇的责任。在这位母亲身上,我们看不到柔弱和逆来顺受,反而她身上那种理智与冷静让我们感到惊讶[1]

在鲁迅的笔下,母亲形象变得“有血有肉”。这些母亲形象开始有泪水有欢笑有痛苦有迷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早颠覆封建文化中对母亲做扁平人物塑造的方法,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超越。正是因为鲁迅塑造的这一系列母亲形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母亲形象才不至于显得那么苍白和虚假。

鲁迅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女性的解放道路,他笔下的女性,无论何种出身、何种性格,基本都无法摆脱封建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鲁迅想要拯救女性,唤醒她们的思想,激励她们成为独立的个体,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夏目漱石笔下的女性形象大概分为三类,一是受过教育的姑娘或夫人;二是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三是作为男性人物的影子或附属品出现的。其中第一类女性形象出现的数目最多。比如《旅宿》中的娜美,《虞美人草》中的藤尾和丝子,《门》中的阿米。夏目漱石塑造的女性更偏向素雅、柔弱。

二、鲁迅与夏目漱石笔下女性形象差异的原因探究

(一)成长经历

鲁迅在少年时就失去父亲,兄弟三人,和母亲一起相依为命。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从小就为母亲分担起家庭的责任,帮助母亲一起撑起这个日渐没落的家。所以,鲁迅对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母爱虽然是真挚浓厚的,但过分的母爱无疑会变成沉重的精神负担。鲁迅作为一个反传统的知识分子,他渴望着自由的新生活,渴望拥有自由的恋爱和婚姻。但因为母亲的“好意”,他只能维护着和朱安的无爱婚姻,继续自己在黑暗里独自前行的生活[2]

据国内有关夏目漱石生平的一些资料上记载,夏目漱石婚前只看过妻子的照片,后来见了一面,将便将婚事议定。由于种种因素,两人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夏目漱石婚姻家庭生活的不和谐。使他对女性充满厌恶。那么在夏目漱石心中。理想的女性是怎样的呢?夏目漱石心中理想的女性,是温柔、顺从的女性。在她的生命中曾出现一位名叫登世的女子,这个女子是他三哥夏目和三郎的第二个妻子。但登世在他家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变死了。漱石曾以《文鸟》为题,以鸟喻人写的这位女子短暂而凄美的一生。

(二)时代背景

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期。在当时的女性启蒙教育方面,鲁迅先生身体力行,在1920年的时候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3年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亲自投入到女子教育事业当中去。鲁迅终其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制度进行顽强的斗争,他热烈的期望女性能够摆脱传统意识的束缚,树立个性自由的解放思想,使女性走上独立自主的地位。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农村女性又有新知识女性的存在[3]

而当时日本的夫妻关系有三个特征:(一)丈夫掌握家庭主导权(二)生育后代重于夫妇爱情(三)“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内的性别分工是社会普遍承认的范式。这样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文学作品中大多数的女性形象。因此,夏目漱石的后期作品大多以知识分子为题材。

(三)民族审美意识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男儿多豪杰,但也有不少巾帼英雄在历史的烽烟中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到五十三岁又重掌帅印的穆桂英,中国古代女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虽然封建社会中一直都是男尊女卑的现象,但这些故事的广为传播反映出中华民族的骨子里还是更憧憬与欣赏独立、坚强的女性。因此,在鲁迅的作品中也不乏这类女性形象的出现。

日本最早的古固有的文学范畴便是“哀”,而“哀”的内涵,经历了一个因时代精神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演变过程。到了镰仓时代,“哀”化为两种意义,一是勇壮之意,一是悲哀之意。由此,“哀”的两层含义,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美学概念。夏目漱石笔下的女性,几乎无一例外体现了日本民族根深蒂固的这样一种美学。

《行人》中的阿直,由于丈夫那种过于学究式的生活理想,夫妻之间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在长期的生活接触中,他在小叔二郎那里找到了可以倾诉的地方,但是她和小叔子之间并没有做什么,违反伦常的事,而丈夫的多疑却扰乱了整个家。

三、结语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关系,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其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及以及对审美意趣的看法,都是我们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基于女性形象的分析及探究应该成为研究者探究鲁迅与夏目漱石关系时所不能缺少的环节。当然,这也只是鲁迅夏目漱石之间关系考证的一个小小的方面,还有更多的领域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郑依梅.鲁迅与夏目漱石关系论考:基于翻译的考察[J].现代中文学刊202105):68-78.

[2] 刘彦伟.论鲁迅笔下的女性观[J].文学教育),201802):24-25.

[3] 舒芜.母亲的颂歌——鲁迅妇女观略说[J].鲁迅研究月刊199009):19-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