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孟子性善论思想及教育价值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王智慧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303

摘要

孟子是儒家思想发展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其性善论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孟子通过与告子的辩论,表达他对性的内涵、性的发展方向、性与仁义的关系等的具体看法。这一人性论思想体现着人本主义态度,肯定了人的价值及主体性,也影响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和实践方法,为当下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

孟子;性善论;教育价值

正文


先秦时代中国思想界关于人性的辩论与争鸣是日益剧烈的思想家们对人性本质的探寻从未停止《孟子·告子上》中,告子寥寥数语拉开了人性论的序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性无善恶的人性理论的。通过告子与孟子的辩论得知孟子与告子观点不同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即性善论这是他一生学说的重心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性善论的主要内涵

    孟子性善论的内涵

    孟子关人性思想主要记录在《孟子·告子上》中,通过孟子和告子的辩论我们可以概括出其人性论的内容可以总结为四点:一是性的涵义;二是性的发展方向;三是性和仁义;四是仁义内外。

(一)性的涵义

     什么是人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句中: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尤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首先告子对人性做了界说:“生之谓性。”告子认为先天生下来就有的本能为性,性是一种天然的赋予。告子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没有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孟子显然不同意告子对于人性的理解,依据告子的逻辑白玉之白雪之白白羽之白是一个白犬之性牛之性人之性也是相同的这种认识是有违常识。通过辩论孟子揭示了人性的特殊认为人之所为人除了有自然属性外还有有别于动物的人性即人性应是在“人之为人”的特殊属性

(二)性的发展方向

孟子有关性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下面两段话中: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这场辩论中告子把人性比喻成流水,向东还是向西取决于外力。揭示出了人性变性及外力可以引导其方向的特点,肯定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性善恶的作用。孟子也肯定了告子的这个比喻但孟子做出了更详细的分析指出水有一种“向下流”的定性,他说:“流水确实没有东西流向之分,可是水没有上下流向的分别吗?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也没有不向下流的如果水不向下流人不向善,都是一种外界强力干预的结果,是一种本性的扭曲。孟子却能在事物的多种属性中找到其本质属性,并用事物的本质属性来说明和揭示事物从而证明了他的性善论。

(三)性与仁义的关系

孟子有关性与仁义的关系的看法主要围绕以下两段文字: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锩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锩。

孟子曰: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锩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锩也?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锩则亦将戕贼人性而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人性以及人性与仁义的关系。告子认为人性与仁的关系就像杞杯盘的关系,人性无善与不善是可以任意导向的后天导向邪恶人性则邪恶,导向仁义人性则仁义。本性是一种天成而导向是一种后天的人为这就像把杞柳做成杯盘虽然杞柳可以做成杯盘,两者并不是一物所以不能把后天成就的仁义当作先天的人性

    孟子告子都认为从人性中能导出仁义但是不同之处在于这种仁义的导出是否顺乎性的孟子说:“你能顺着杞柳的性把它做成杯盘吗?还是要伤害了它的性把它做成杯盘呢?如果是伤害了它的性而把它做成杯盘,那么也要伤害了人的本性使它变得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给仁义带来灾难的,必定是你这种论调吧可见孟子的人性论重视性与仁义的相同,这是对孟子说的最为形象有力的回应。

性善论思想蕴含的教育价值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剖析孟子性善论的教育价值对当前我国教育思想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性善论”突出了受教育者主体性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性善论”认为人生而有善端,追求道德是人们自觉地想要做的不是外在力量迫使我们去做的,对人行为的善恶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的意志和态度这充分地肯定了受教育者追求自我完善的主动性并且,孟子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凡人也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扩充自己的善端完善自我道德因此,教育者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尊重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启发受教育者的内在自觉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突出受教育者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的主体性,进一步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性善论”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转变

首先在孟子眼里人和物有着根本不同的属性孟子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把人当人看这是教育的前提这一点对当下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过程中屡见不尊重儿童的父母和老师体罚或辱骂学生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孟子的性善论相信即使品德和习惯再不好的学生也有善的特性也有被教育的价值也有值得尊重的品质或行为

其次性善论肯定了教育的先天端质和本质需求当教育者认为人心是良的人性的善的则教育就是顺应人的发展需要基础上进行通过后天的加以引导启发自觉完善人们内在的道德品质而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要对恶的品质加以限制和遏制强调“外铄”而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注重启发引导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给予人性关怀鼓励受教育主体扩充发展践行道德

性善论”明确了德育的目的和内容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种善端“学为善”的思想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扩充善端完善道德品质,成为有浩然之气的君子或圣贤,从而达到人心安顿和社会稳定的效果。

四种善端经过后天的扩充发展成为仁义礼智”,这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四德”不仅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在今天也有着普适的价值”的精神内涵提倡教育要促进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样“三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代人类发展生存生态价值危机的良方作为善恶观念价值导向教会学生明辨善恶的能力为学生在多元的价值冲突和利益关系中提供了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是教导受教育者遇事要懂得谦让要讲礼貌长幼有序,谦逊辞让形成安定文明的社会局面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是非观理想的认识能力是实现“仁”“义”“礼”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情感与行为养成的支撑条件必须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实践行为因此我们要抓好学生“智”的发展引导学生掌握理性认知注重学生对“仁”“义”“礼”的内在接受和实际践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态度彰显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塑造学生的社会公德、价值观利益观等培育具有理想人格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翰文.四书五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258-270.

[2]王美玲.告子人性论思想新思考——以卢梭人性论思想为参照[J].管子学刊,2012(01):108-112.

[3]张凤贤.孟子性善论思想及其德育价值[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01):126-128.

[4]肖苑.孟子“性善论”的当代德育价值[J].学理论,2018(08):71-7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