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初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坤

摘要

“整本书阅读”概念,最早是叶圣陶先生提到的:“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2019年,《乡土中国》正式进入高中教材。但是大量的专业理论、抽象的学术概念对高一新生来说,有阅读障碍。本文就《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初步探究,以逐步培养学生学术作品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拓宽阅读视野。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思维

正文


引言:《乡土中国》的前身是费孝通先生的“乡村社会学”的讲义,受众群体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整部书阅读经验,多为文学类作品。当然,也阅读过一些议论文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但多是较浅层面的阅读。近7万字的学术经典,对高一新生来说确实是有阅读困难,甚至会产生隔膜,拒绝阅读。我们要帮学生打通“隔膜”,建立阅读自信,完成从感悟思辨研究的阅读思维提升

 

方法的实施:《乡土中国》是单元阅读主体,我们可以结合单元学习任务来探阅读方法。(方法示例多以第九章《无讼》来做注解)

一、略读和精读结合

   单元任务一是“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任务二是“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针对这两个任务,可以让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批注法与绘制思维导图法。梳理出章节重要概念基本观点以及全书的大纲小目。

《无讼》开篇就提到了“无讼”概念的出处是《论语.颜渊》,即“诉讼的最终目的是不争讼”,“刀笔吏”是古代能断案的文职官员的指称等。学生通过圈点勾画重点语句理解、分析、思考、迁移、批注,即可准确把握作者在本章节的观点态度乡土社会以调节、教化解决争端,反对诉讼。

章节思维导图让学生快速了解《无讼》的框架结构,得出“法治”与“礼治”、“国家权力强制”与“主动服膺传统”、“诉讼”与“无讼”等核心概念的对比关系,厘清“礼治秩序”“差序格局”与第九章“无讼现象”的内在咬合性关联,建立起对中国农村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基本认识。

全书思维导图是把握学术专著知识体系的简洁有效的途径。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完毕导读、序言、目录及14章节内容之后,提炼纲与目的关联,目与目的层级关系,绘制出整本书的结构图,那么学生就能够清晰的把握“底蕴”“结构”“礼治”“权力”以及“变革”基本体系。

略读和精读是逐步推进也是相互渗透的,两种方法结合,由概念到现象正如纲举目张,整本书的内容、观点、思路、价值即可清晰明了。

 

二、活动与思考结合

单元任务三是“关注问题,学以致用”。“问题”可以是阅读文本时的理解问题,更重要的指向是“现实社会问题”。高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目的不是为了研究社会学,但以“充实知识,拓展眼界、思维,提升素养”为目的的阅读同样需要与思考相结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阅读思考的积极性,可以设计活动,比如辩论会、成果展示、小品表演、案例分析等。活动,是对阅读和作业中生成的问题进行的探讨。因此,有典型性和可生发性,能够关联书中的概念与观点,引导学生有进一步的思考。

《秋菊打官司》,曾获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该剧是分析乡村文化与社会问题的经典范本。这部电影作为文本概念与观点的情境背景缩短学生与传统乡村社会的距离,完成从认知、共情、感悟,到逐步突破原有的的知识框架,构建新知的新高度。具体体现如下:

1、从电影中提炼核心概念。熟人社会、礼治、法制、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都可以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从而把握整本书阅读的“整”;

2、影视作品为阅读服务。寻找电影中人物的行为及情节的内在逻辑,引发礼治社会内在秩序与运行方式的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生成新问题。比如男尊女卑、面子、人情等,《乡土中国》中并未进行详细讨论,但也属于社会特征的重要概念。这些思考和探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同时也可以落实“学以致用”。

活动是方式、是助力;思考、探究、提升才是目的。有情境、有共情、有思考,阅读会更深入,更透彻,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力会不断增强,阅读思维和视野会渐渐打开。

 

三、拓展与写作结合

单元任务四是“拓展阅读,知人论世”,“拓展”多指《乡土中国》的社会背景与时代意义的拓展,还可以“横展阅读”和“比较阅读”。做法如下:

1、引导学生先从名词术语、注释等开始,扩大阅读,辨识内涵,丰富积累,推演价值和意义。比如:第一章中“孝”这个概念,引出《论语》中大量相关理论以及对应的话题,让学生书面表达,分享阅读与思考

2、阅读与《乡土中国》相关的资料、书籍来深入理解作品,体现“知人论世”。《乡土中国》成书的年代,陶行知等知识分子满怀救国热忱,致力于乡村教育和社会改造,兴办农村知识学堂,《文字下乡》就是这次运动的表现形式。那么,“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的关联是什么?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这些观点对于当代中国农村的指导意义是什么?学生的思考过程体现在文字中,书面表达逻辑会更严谨

    3、对比阅读。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其他类型的文明如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同样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文化样态。阅读孟和的《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和张开诚的《主体性、自由与海洋文化的价值观照》,运用学到的方法,对比乡土文化、海洋文化、游牧文化的特征,形成对比研究小论文。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学术著作、科研论文的阅读方法,更锻炼了写作能力,提升了思维发展。

   

结束语:《乡土中国》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已大半个世纪,社会、国家经历了深刻变革,“变”中有哪些“不变”?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一直都在碰撞交流发展。《乡土中国》,对理解发衍于乡土的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读书的过程也是寻根溯源的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朱于国老师说:“《乡土中国》......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乡土中国》的阅读和研究,整本书教学的探讨与尝试,任重而道远。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掌握了方法这把钥匙,能打开阅读这一类书籍的大门,建立起阅读自信,那么审美鉴赏的能力,阅读写作的水平,都会有相应的成长。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