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能力;教学改革
正文
引言: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发挥出了其重要的作用,面对着日益庞大的信息数据,大数据的使用能够将繁杂的信息进行精准化的管理、搜索,在极大程度上方便的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与运用。对于目前的高职在校学生而言,作为新时代的综合性实践人才,仅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拥有计算机的操作能力,通过数据化信息的运用来解决现实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只有提前对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就业能力以及在行业中竞争能力,才能在就业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此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应针对目前的计算机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调整、改革与创新,帮助社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应用型高素质计算机人才。[1]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滞后,缺乏实效性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开展中,多数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感染下,相对于实践性的教学而言,更加注重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理论与实践无法得到有效的结合。[2]理论知识过多与实践性的内容太少,只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僵化,只能被动吸收课本中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觉得教学内容沉默、枯燥,产生厌学心理,课程内容带不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所使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材选择随意、教材内容滞后等问题已经屡见不鲜,这类问题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与老师,由于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甚至以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也导致了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性与实效性。以基础学科为例,数学中的公式、英语中的单词以及语文中的散文、古诗词等,这些知识沿用数千年也不会“过时”,但是计算机领域的高速发展,系统软件及编程等技术的更新、淘汰过于迅速,如果不进行及时的了解与掌握,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改革中,需要教师严把教材关卡,在教材的内容上进行创新、拓展与改进,帮助学生能将所学内容与当下的市场需求向匹配,将先机的计算机理论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教学与实践相分离
在计算机的实践教育开展中,大部分教师会选择将学生安排到机房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内容基本会根据考试的内容选择性的进行习题讲解,课堂的教学目标也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习题的要求进行操作,这就导致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以应付考试作为驱使进行学习,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真正的结合。虽然目前的教育改革中,三令五申,反复提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一名计算机学科教师需要照顾到多个班级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无法充分的意识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及知识基础的差异化,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未能及时进行分层教学的方式,这是逐渐导致学生成绩差异化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可能理论知识学习时,表现的并不优异,但是可以快速、准确的的完成计算机应用操作;而一些理论知识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甚至可能无法独自进行操作,或者操作的时间过长。这也体现出了有的学生偏实践,有的学生偏理论,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很难做到面向所有学生都起到积极带动的作用。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实践跟不上理论,知道该怎么操作,但是无法细致的讲出来;有的学生理论跟不上实践,知道这项应用操作的原理,但是不会进行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操作,最终造全体成绩的不理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体提升,更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质量与效果。[3]
(三)教学思想陈旧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但是生源却远不如普通高校,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需要归纳到高职院校的教学思想过于陈旧。在长久的教育思想中,高职院校在家长的心中都存在着教学质量不好、教学缺乏正规性、教育有效率低等固有刻板印象。但其实,高职院校作为以技术实践为重点,为国家输送适宜技术人才的重点机构,其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是有目共睹的,而相较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实践策略也应是优于一等的。高职院校的核心体现就应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实践学习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性知识较为庞杂,如python、java、php、html、c、c++等计算机程序语言的学习,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深入学习之后,对于知识的吸收与沉淀一时无法得到适应,所学内容也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最终使其接受能力变弱,在面临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时,会感到更加的迷茫与恐慌。
二、基于就业问题,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现如今,在我国经济化改革的大力发展下,社会已经步入了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网络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数字教材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与技术能力,更能帮助学生通过对于互联网的使用来加强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实践、了解与学习。因此,高职院校也应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充分了解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资源,不可固步自封,应打开网络交流的学习“频道”,加强新理论、新知识在教学中的流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将教学的内容不再限制于课堂之中,为学生拓展更为丰富的知识理论与学习内容。贴合实际教学情况,有方向的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加强互联网信息资源与教程内容的有机融合,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及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为目标,全面开发学生的应用技能、适用理论、和社会知识,在促进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同时,为其就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方式进行实时的修改,不断修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小问题,将课堂的教学内容细致化。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微课或者慕课的教学方式,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以及难点进行“特别对待”,通过问题分化、逐一击破再规整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难点的吸收,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以微课教学为例,微课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针对一些知识难点进行精细化的分解。由于微课堂时间较短,教师需通过10分钟左右的视屏将所需教授的知识内容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取重点、难点与精华部分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解《数据图表的制作》时,只需在微课中重点突出与图表制作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应适当舍弃《如何分析数据图表》、《如何进行数据图表的总汇》等知识内容的讲解,将课程内容专一化、精致化,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知识内容混淆的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据图表的制作方法。
(二)结合就业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
在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就业问题做为前提,对目前所学习的计算机课程、实践课程及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教学时,应将学生的就业目标、就业方向融合到课堂的学习中,让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知识学习的意义,以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切合企业人才需求为目的进行有计划的学习。因此,教师应着重与提升教学中的实践机会,帮助学能可以通过现场实践来提高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吸收和专业操作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还应加大各企业中对于计算机人才需求方面详细了解,细致分析各相关岗位中对于计算机运用的技术要求,有针对的将其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保证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能与企业的人才要求完美贴合,为社会企业持续性提供技术适用性人才。
(三)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作为学习最好的动力,只有对知产产生好奇、产生向往、产生探索的欲望,才能在不经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相关知识水平与技能能力。基于就业能力导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于学生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通过教学设计、思路引导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技能的学习热情,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增添一些趣味性性,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与多元化。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观察,不断完善视角教学的运用模式,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体验状态,以参与感和归属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时间活动参与机会。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科研机构或者社会企业组织的计算机系统设计比赛,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组织,由教师作为领队人在设计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专业性技术的指点与辅导。在促进了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进行融合的同时,通过此类型活动的参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前接触到计算机系统企业化的设计,更增添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拉近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生可以进行企业实习的机会,为今后的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指向。
(四)强化校企联合,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环境
学校与企业强强联合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职场的提前适应,也是先如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由于目前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后劲不足”的现象,有一部分原因是经济市场的限制,更多的问题则是来自于专业性人才的不足。基于此前提下,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就成为了企业的建设,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专业性适用型人才的“孵化基地”,针对企业的需求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进行有方向的在专业知识与技术的系统化培训工作,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提前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更好的其企业进行对接,完美实现毕业与就业双重形式上的转换。
在校企联合的工作上,只有保证了学校具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和雄厚的教学素养才能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进行落实,使学校与企业都能取得满意的收获。为此,学校首先应加强对于在校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专业性培训,通过交流学习、聘请领域内专家学者到校进行学习讲座等形式,让教学对自身的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技术能的运用能加娴熟、稳健;其次,校方还能加强校内的党政建设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对教师这一神圣的事业感到荣誉,促使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只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想觉悟得到系统化的提升,才能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帮助学生打开专业的视野,在其思想与技术能力上也会获得一定的拓展,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和规划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实现职业资格认证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结合
职业资格认证是提升学生毕业率的重要保障,同也是职业院校以就业导向为教育特征的具体表现。通过职业资格认证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相结合,可以将职业认证资格分层次的融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实践理论及教学大纲中,以此来保障教育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职业化的发展需求。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进一步完善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还能以专业认证的考核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其计算机运用水平的提升。这种融合的方式也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考证压力,真正做到职业资格认证与计算机课程相结合的目的。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改革应基础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完善与发展,其主要目的应以学生的就业服务为主要目标。为此,教师应对学生的专业特长、个性差异进行充分的结合,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手段来拓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为社会培育出具备专业素养的适应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春红. 基于就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J]. 信息与电脑, 2020, 32(4):3.
[2] 周君燕. 高职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模式改革——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J]. 中国科技论文, 2022, 17(4):1.
[3] 杨顺弟. 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 24(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