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典音乐之花绽放于流行世界,布满在学生心房------以《钟声嘀嗒》教学实践为案例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生课堂;趣味性探究和赏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巧妙融合
正文
一、案例背景
《钟声滴答》是一首八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歌曲,曲调选用的是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并由后人填词而成。歌曲既保留了原曲典雅如歌的风格,又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滴答的钟声像在对人反复地叮嘱、嘱咐,像是在激励、鼓舞人们珍惜一去不复返的岁月,不断进取,奔赴美好的前程。
(一)贝多芬
贝多芬全名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一个名为波恩的小镇。是德国最富盛名的音乐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个代表人物之一。因其所有作品都是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故都带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点。
(二)钟声嘀嗒
歌曲既保留了原曲《G大调小步舞曲》典雅如歌的风格,又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滴答的钟声像在对人反复地叮嘱、嘱咐,像是在激励、鼓舞人们珍惜一去不复返的岁月,不断进取,奔赴美好的前程。
二、案例分析
(一)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是透过《钟声嘀嗒》,巧妙性地探究和赏析古典音乐,从古典音乐的人文、历史背景入手,进而逐步解析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这里我打算从欧洲古典音乐所处的历史环境下,宫廷贵族女性着装入手,从着装到生活习惯再到音乐文化----小步舞曲慢慢渗入。一边用视觉上的刺激引发学生对于古典音乐的浓厚兴趣,一边用听觉激发学生对小步舞曲曲式结构的无限探究和创造性发挥。视觉和听觉二者双管齐下,势必会碰撞出绚丽和意外之花。
那怎样引领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文化,同时感受其独特的小步舞曲典雅风格之后,正确演唱《钟声嘀嗒》并理解歌曲背后含义?亦或者学生更深一层次地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创造和表现古典美? 而或者我们能否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老师播放的相关视频了解古典音乐时期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贝多芬;感受其创作的《G大调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分析曲式结构。
(2)通过老师的钢琴教唱环节,学生能够唱准连续的附点音符和变化音#4”、“#2”、“#1”。
(3)学生能够用清晰的、富有弹性的声音二声部同时演唱歌曲,初步尝试二部和声练习,做到和谐统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完整的聆听和学唱歌曲,学生能够体验并感受小步舞曲三拍子的舞蹈律动感和歌曲的情绪强弱。
(2)学唱完歌曲,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即兴式的舞蹈编排活动。
(3)通过二声部合唱,充分感受合唱的音乐审美性,感受合唱所带的音乐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歌曲,学生能够感受歌曲典雅如歌的风格,而体现出的钟声滴答催人奋进的精神。
(2)通过准确演唱两个声部,培养学生对于合唱的音乐审美观。
(3)通过本堂课相关古典音乐鉴赏,能够提升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感受古典音乐魅力的同时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4)通过本堂课的欣赏和探究,能够热爱古典音乐并且能够将之不断传承和弘扬。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古典主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音乐,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相关作品,感受其创作的《G大调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分析曲式结构。
(2)能够体验并感受小步舞曲三拍子的舞蹈律动感和歌曲的情绪强弱。
(3)学唱完歌曲,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即兴式的舞蹈编排活动。
2.教学难点:
(1)通过老师的钢琴教唱环节,学生能够唱准连续的附点音符和变化音#4”、“#2”、“#1”。
(2)学生能够用清晰的、富有弹性的声音二声部同时演唱歌曲,初步尝试二部和声练习,做到和谐统一。
(3)通过二声部合唱,充分感受合唱的音乐审美性,感受合唱所带的音乐美。
(四)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响板、三角铁
三、案例描述
(一)情境导入,引入舞曲
教师:同学们知道吗?服饰,是体现国家文明的标志之一,不同国家、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某种程度上,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接下来,老师有几张图片想和大家分享,欣赏完之后,老师有几个小问题想问问大家。(播放图片)
提问:1.图片上的女生服饰装扮如何?用自己的话详细地说一说。
2.你们认为这种服饰像是世界上哪片区域的哪个阶层?
3.从穿着打扮上来看,试着猜想一下这些女生是要参加哪些活动呢?(小组讨论)
学生1:女生服饰装扮很华丽,贵气十足,帽子都是圆圆的高耸的,有的帽子上都有宝石和羽毛镶嵌,脖子上手上都带了很多宝石、珍珠项链。裙子都是蓬蓬裙(公主裙)、礼服等等。
学生2:这种像是欧洲一带国家上流社会公主小姐的装扮。
学生3:公主们像是去喝下午茶、聚会、逛街、或是参加舞会....
教师:是的,同学们观察的都特别细致,她们的头饰、项链、戒指等等都非常的雍容华贵,说到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有没有看过《灰姑娘》?灰姑娘的继母和两个姐姐盛装出席的片段你们有印象吗?她们是去干什么的?(师播放《灰姑娘》片段,生回答)
教师:宫廷贵族们的聚会都及其庄重,所以在这种舞会上不管是男士还是女士跳的舞曲大多是高贵典雅的。老师今天挑了一首特殊的舞曲---《G大调小步舞曲》。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著名的《G大调小步舞曲》吧。
听一听,想一想:
1. 舞曲的风格是怎样的?速度又是怎么样?整首舞曲有没有变化的部分呢?
2. 是否能听出舞曲的节拍?此节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呢?(小组讨论)是谁的作品?
生1:整首听下来音乐风格并不完全一样,情绪上是有变化的,前面一部分是庄重的,沉稳的;后面一部分是活泼的,轻快的。
生2:舞曲是3/4拍,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突出第一拍强拍的特点,像是在舞池翩翩起舞的感觉,很有节奏感。
教师:对,活泼中不失庄重,像是谁的作品呢?
生:---贝多芬。
教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乐圣”贝多芬的世界吧。(出示相关图片)
教师:可以说贝多芬是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浪漫主义的开拓者,他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桥梁。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的优雅又有浪漫主义的灵魂。从这首舞曲中我们既听出了舞曲的庄重、典雅,又听出了些许轻盈欢快、活泼的感觉。所以这也是它的特殊性所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特殊的小步舞曲吧!(PPT展示小步舞曲简介)
教师:了解完小步舞曲,带着这种认知我们再次回到这首舞曲里,请同学们这次边听边看曲谱。
思考:1.这首小步舞曲的演奏顺序是什么?舞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呢?乐段中又怎么划分乐句?
2. 如果用线条的形式将这个乐曲画出来,应该是什么图形呢?(小组讨论,讨论后可让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1:前面九小节反复一次,后面九小节结尾在1号房子,再反复一次结尾在2号房子。
学生2:可以分为两大乐段,乐段A分为两个乐句a+a1;乐段B也分为两个乐句b+a2。
学生3:我们尝试画出了一个圆形,因为乐曲的规律是像时钟一样,有起点也有终点,而后又从起点开始不断循环往复。
(二) 乐器创编,合作探究
教师:不得不说,大家聆听地特别仔细,分析地也相当到位。那么我们除了以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否也可以用一些乐器来表现这个舞曲呢?
(师发放乐器)教师: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两种不同的乐器(响板和三角铁),大家可以用这两个乐器跟着舞曲演奏,你们认为哪段可以用响板演奏,哪段可以用三角铁演奏?(生小组探究+展示)
教师:看,大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吧,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那么大部分人都觉得乐段A用响板合适,乐段B用三角铁合适,因为乐段B更轻盈活泼些,三角铁的音色也非常贴合。这个理解很棒,当然我们课后也可以用其他的乐器表现舞曲,这种乐器编排也不唯一。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舞曲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它,记住它?画画、乐器、舞蹈等等,那还可以有其他形式吗?
生:填词成歌
教师:这个想法很新颖,确实有作词者为了让我们更多人接触这些经典的舞曲,以更合适的方式记住它们的旋律,并且传承下去,将这首舞曲填词成歌。歌名叫作《钟声滴答》。
(三)聆听体验,学唱环节
1.(第一声部教唱)
教师:让我们聆听一遍这首《钟声嘀嗒》,尝试用“La”和老师唱一下第一声部(钢琴辅助)。
教师:第一声部里哪个节奏型最频繁?有哪些变化音?
学生:小附点,变化音#4”、“#2”、“#1”
教师:这些地方大家和老师的钢琴来唱一唱,并加入歌词富有节奏感的唱一唱第一声部,师带生跟着音乐伴奏唱熟第一声部。(钢琴辅助)
2.(第二声部教唱)
教师:第一声部,我们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本歌曲是个二声部歌曲,我们不仅要唱准第一声部,还要自然、准确地唱熟第二声部。首先,大家和老师一起感受整首歌曲二声部合唱的美妙,生唱一声部,师唱二声部。(跟伴奏)
教师:(1)师带生用“la”二声部哼唱(跟钢琴)
(2)师带生用“la”二声部旋律哼唱(放二声部旋律伴奏)
(3)生带歌词学唱二声部(跟钢琴)
(4)师带生带歌词跟音乐伴奏唱熟第二声部(放二声部旋律伴奏)
(5)师唱一声部,全班唱二声部;全班唱一声部,师唱二声部。
整首歌曲演唱:师生配合将两个声部完美演绎,充分体验和感受合唱的美妙和魅力。
(四)合作表现,小组展示
1.大组分两个声部合唱。
2.同组分两个声部合唱。
(五)自由创编,升华歌曲
1.奏一奏,唱一唱:
教师:同学们,这首歌曲我们已经很熟练了,能否将乐器再次融入进来呢?请将乐器拿起,我们尝试着边演奏边演唱,再次感受合唱的魅力。在学唱完这首《钟声滴答》之后,我们能从歌词里得到哪些启发呢?
学生:滴答的钟声像在对人反复地叮嘱、嘱咐,像是在激励、鼓舞人们珍惜一去不复返的岁月,不断进取,奔赴美好的前程。
2.编一编,跳一跳:
教师:同学们,《钟声嘀嗒》既然可以通过唱、奏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
学生:舞蹈的形式。那么我们可否给这个舞曲编排些舞动作使得乐曲更加的丰富些?(小组讨论+小组展示)
教师:同学们的舞蹈动作编排的很用心,也很有创意,老师也创编了一套动作,我们一起来分享下吧。(播放视频)
四、案例反思
关于本堂课本人做出了总结:全程下来,整节课的教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一直在围绕“关注学生如何走进古典音乐,古典音乐的魅力何在,以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这个话题展开,播放《灰姑娘》片段是为了让自己和学生引发共鸣。而共鸣在课堂中是需要的,从学生心理上我们的距离又更近了一步,他们觉得:老师没有距离感了。视频播放也是视觉冲击,而视觉冲击会不断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为接下来的《G大调小步舞曲》做足了准备。在足够的聆听完舞曲之后,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也增强了学生的目的性。而曲式分析我认为是需要给学生看曲谱的,这样会一目了然,耳朵听得同时可以用眼睛去确认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乐器的上场是锦上添花,响板和三角铁两个截然不同的乐器也刚好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互相探索。还有包括变音记号、附点、反复记号等都是学过的知识。把这些知识设计在目标任务中,能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演唱环节、演奏环节、舞蹈环节、师生互动、都让学生们动起来,所以整节音乐课学生兴趣浓郁,参与性极高。最后我又和学生们针对这节课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让学生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古典音乐,古典音乐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我课堂的初衷是肯定的,所以作为老师的我,课堂目标基本达成。
参考文献:
[1] 方秋玲,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未来英才,2016(24).
[2] 于笑,关于初中音乐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策略探究[J].教师通讯,2019(20).
[3] 陈默,贝多芬与《G大调小步舞曲》[J].北方音乐,2017(21).
[4] 陈怡,引你走进美的殿堂---欣赏课《G大调小步舞曲》案例[J].多元智能大王,2020(02)
作者简介:戴艺 1992.06 女 扬州宝应 汉族 大学本科 教师中二 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研究方向:初中音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