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创作时刻: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切入点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沈晓岚

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学校(小学部) 江苏苏州 215224

摘要

“重现创作时刻”就是学生在阅读古诗的时候,想象诗人创作出这首诗时正在经历着什么事,想象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介绍诗人、出示背景等方式帮助学生丰富想象,再现画面,身临其境,代入角色,由此走近诗人生活,共鸣诗人内心,理解古诗的思想情感。“重现创作时刻”是学生阅读古诗的方法,也是教师教学古诗的方法。以“重现创作时刻”为切入点,在课堂的导入、体悟、赏析、拓展等环节均可相机使用,激发兴趣、丰富想象、强化体验、加深理解、提升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创作时刻;角色代入

正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由于诗歌语言凝练、言简意丰,且创作年代久远,社会生活发生巨变,学生年纪小,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对于古诗往往读不懂、读不透。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从表面的语言内容到内在的思想情感都存在困难。从诗人创作角度与读者接受角度进行双向探索,寻找它们的交汇点,“重现创作时刻”或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重现创作时刻”就是学生在阅读古诗的时候,想象诗人创作出这首诗的时候,他正在经历着什么事,想象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介绍诗人、出示背景等方式帮助学生丰富想象,再现画面,身临其境,代入角色,由此走近诗人生活,共鸣诗人内心,理解古诗的思想情感。

“重现创作时刻”是学生阅读古诗的方法,也是教师教学古诗的方法,教与学双方都能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兴趣、丰富想象、强化体验、加深理解、提升效果。

一、艺术发现,从经历到创作

“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1]“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1]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以其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为基础和内容,当某一外在事物的某一个突出的点与作家个人的内心体验契合时,艺术发现就产生了。这一刹那,作家心头一动,产生某种领悟,强烈的内心冲动驱使作家将外在事物与内在情志整合在一起,进入创作过程。[1]因此,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作品的内容和意象重现创作时刻,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往往可以直抵作家心灵深处,窥见作家的情志思想,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创作过程也符合艺术发现规律。《尚书·舜典》提出“诗言志”;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钟嵘《诗品》继承了《毛诗序》提出的诗歌本质是“吟咏情性”,并进一步提出诗人情感是由客观外物感召而激发,自然物色、社会人事都是触发诗人内在情志的诱因。[2]诗人创作诗歌,或羁旅思乡,或登临怀古,或赠友送别,或山水雅趣等,往往都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因此,阅读古诗时,努力重现创作时刻,想象诗人眼前所见之景、耳边所闻之声、身上所历之事、心中所发之感,有助于走近诗人内心,共鸣诗人心灵,理解古诗的思想情感。

二、角色代入,从体验到领悟

文学接受的效果会受到读者的接受动机、接受心境的影响。[1]在阅读古诗的时候,学生如果不想读、没兴趣,心境压抑,阅读的效果不会太好。而代入诗人角色,可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古诗的领悟。

当学生代入诗人角色,以第一人称视角走进古诗文本,他就进入了超越现实的想象境界,接受心境转为欣悦,审美动机也得以激发。当他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去体验世事,感悟人生,他就与诗人有了相似的情感经验、接近的意志愿望,从而更可能与诗人产生内心的共鸣。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诗人的状态里,重现创作时刻,他就更能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诗人的真实形象,获得到人生启迪或精神鼓舞。

因此,在阅读古诗的时候,代入诗人角色,以“我”之身份经历、心态情绪,重现创作时刻,有助于共鸣诗人内心,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

三、惯例经验,从“忘我”到“新我”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以“重现创作时刻”为切入点,学生代入诗人角色,以第一人称视角阅读古诗时,沉浸式的体验拉近了学生和诗人的距离,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缩小了人生阅历的差异,仿佛与诗人融为一体,进入到“忘我”的状态。在这种“忘我”状态中,学生感同身受,诗中的人、事、物、景、情、理都变得更加亲切、更有情趣、更易于理解。这种“入乎其内”的“移情”式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古诗学习效率。[3]

学生反复经历过这样的“忘我”体验,感受过与诗人共鸣的欣悦,受到过诗人情感的涤荡后,会成长出一个“新我”。这个“新我”带着古诗阅读的惯例经验,对古诗的内容、意象、背景、情感有着无意识的阅读期待,在品味古诗时,能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愉悦,从而让阅读古诗成为一种享受。并且,这种惯例经验是不断进化的,学生阅读古诗的造诣也会不断提升。[3]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以“重现创作时刻”为切入点,在课堂的导入、理解、品析、拓展等环节均可相机使用,助力教学。下面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古诗教学为例。

1.情境导入,激趣体悟

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先介绍历史背景,以“重现创作时刻”切入教学。

比如《示儿》和《题临安邸》,这两首诗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诗人都深切地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可以进行整合教学。但是学生不了解这段历史,无法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所以,课堂教学时可以从北宋靖康之耻、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的历史背景导入,把学生带入那个异族入侵、国土被占、国破家亡的历史情境中,拉近学生和诗人的距离。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代入角色,体会更深。你是陆游,一辈子都见不到祖国统一,回不了故乡,多么失望!你是林升,见到统治阶级不思收复失地,反而纵情声色,何等悲愤!

创设情境导入古诗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阅读状态,学生神游在诗人的世界里,体验,感同身受,想象力、思维力、感受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体悟古诗的能力。

2.情境想象,理解共鸣

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请学生想象画面,“重现创作时刻”,代入诗人视角,见他所见,闻他所闻,想他所想,加深理解。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请学生想象:你是王维,现在身处山中,初秋的黄昏,刚刚下过雨,你闻到什么,触到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由此体会诗人的惬意、悠闲,与诗人产生“王孙自可留”的共鸣,并体验到阅读的愉悦。

课堂教学过程中,代入诗人视角,想象画面,“重现创作时刻”,可以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身、意,有助于诗歌的接受与理解,也给学生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3.情境拓展,内化迁移

在古诗新授结束后,教师可设置拓展迁移环节,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诗句。

比如教师出示实景拍摄的照片,请学生设计照片文案,用一句古诗来形容图中画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光云影共徘徊”等典型景物图,可以冲击学生的视觉,唤起学生对诗句的联想,文字与画面互相照应,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这种拓展迁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古诗与生活,既能丰富古诗的阅读体验,又能强化生活的观察与表达。

总之,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以“重现创作时刻”为切入点,代入角色去阅读古诗、理解古诗,是科学的阅读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与文本特性,设计出更多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让读古诗、教古诗成为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壮鹰、李春青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