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的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胡元珩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省 西安市 邮编:710600

摘要

美育作为培育人文素养,提升审美的重要途径,发展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这期间,研究美育,发展美育的活动也受到了一定重视。大学美育是美育和高等教育的交叉融合,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大学美育在实践发展,自我完善,教学推广和课程内容提升等方面仍有可观的提升空间。如何突破当下的困境,进一步从思想高度优化大学美育已成为许多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从美育的人文核心和教学实践的角度研究当下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可行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

美育课程;大学美育;课程建设

正文


正文部分

美育在我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六艺包含“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指六代乐舞,安排学生专门学习雅乐的举动,便是美育的雏形。民国时期,蔡元培提出美育为近代艺术教育之骨干,并且强调美育为美学理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这些观点推动近现代美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20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了新时代背景下美育的具体内涵,即“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在这些历史条件下,大学美育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无疑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提升方面的困境。

 

一、大学美育的现状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了现代教育中的美育概念,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1]。其中最后一种教育所指的就是美育,这里所定义的育是审美教学和美感教学的结合,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育提升人们认识、理解、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一种对美的精神修养,以达到精神和谐的境界。然而长期以来,在绝大多数人在认识中仍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以美育的一个侧面指代其全貌。基于这一认识,美育在教学实践中常常被简化为音乐、美术的技法类教育,而由于地区之间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一些艺术教育课程存在教授的技法相对粗糙的问题。在大部分的教学当中,专注于技法而未能侧重于深化理论,未注重横向在文学,哲学等方面拓展知识的教学方法,使得美育的精神内涵被压缩乃至忽视。

当下是一个信息量极为巨大的时代,社交媒体中包含大量的碎片化信息。由于信息良莠不齐,一些表面化,具有审美误导性的信息尤其容易引起年轻一代的审美焦虑。在这一背景下,仅仅作为技法教育的美育尚不能培养出稳定的审美根基,也在真正提升全民审美素质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审美情趣的取向会对社会层面的精神文化表现产生深远影响,身处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传播变得更为简易。创作的门槛降低意味着观看者自身的审美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作为从学生过渡到社会的平台,更应在研究如何培养具有良好审美能力和精神面貌的学生方面投入精力和资源。

 

二、大学美育的提升路径

为了解决当下大学美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对美育的精神核心,即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人性境界得到提升,理想人格得到塑造,个人社会价值得到实现。因此,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进行大学美育课程规划时,应看到作为其核心的人文教育,并围绕着引导学生提升审美,鼓励学生接触不同的美的表达方式,启发学生自主发现和创造美来进行实践。即“明确高校公共美育课程的定位是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2]

在课程具体内容规划上,可以按提升学生审美,鼓励学生接触多种美的表达途径和引导学生自主创造美、传播美这三步来进行规划。

首先是提升学生审美水平。作为人文素养提升课程的大学美育应当在课程设计中包含理论知识教授和实践体验,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高校可以按自身的师资力量情况开授比较有针对性的美育课程,如以音乐方向或美术方向作为教授的重点进行教学。考虑到课时不足等问题,课程的基础理论可以从和本方向相关的中外艺术史入手教学,向学生展示各个时期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各地区之间艺术的相互交流影响,同时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课后接触相关的文学、电影等作品。这一阶段的课程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对所学艺术门类有初步的感知和审美认识,为下一步的实践打下思想基础。

下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继续传授理论知识。教师可以优先教授自己最擅长的画种,以使学生拥有比较良好的学习体验。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意愿来决定是继续尝试其他不同性质的实践材料(如油画教师带领学生尝试水彩等水性材料),还是继续使用原有材料绘画新的题材或尝试新的画法(如油画教师教授直接画法后教授古典画法)。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讲授画派和绘画材料的演变过程,带领学生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思想对艺术表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艺术感悟扩展对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方面的认识,并且最终推动学生自身艺术思考和人文观念的形成。在这一阶段除了安排艺术实践之外,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组织带领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音乐会等参观体验。

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的痕迹,并且自行加以思考,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形象,并在空余时间中打磨完善。在课程结课时,可以开办结课作业展览,既为参与课程的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和对作品的观者视角,也为来观展的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到这一阶段,学生已经经过了理论培养,实践练习和在教师带领下的初步创作尝试。课程并不旨在专精于艺术理论或技法,而是作为一种美育的通识教育,带领学生有一个正规的入门性了解,并且激发他们自行探索美,传播美的动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高校都不可过于偏废艺术价值观或者方法论,以避免导致学生思想流于肤浅的艺术表达或者导致实践学习过程前后学生水平变化甚微的情况。部分高校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在原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更为精深的美育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和课程结果来考虑如何进一步调整。

 

在我们今天这个将急功近利作为一种潮流的社会中,人文教育在发展当中经历了一定波折,大学出现了一定程度“产业化”的趋势。人文知识,道德感,审美感受等较为主观的素养首先被挤到侧边。由于缺乏社会的广泛重视,人文学科的生存发展状况不尽人意。而在我国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上层和国际的关注,在国际竞争当中,人文风貌无疑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的大学亟待承担发展文化,培养高涵养人才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发扬人文精神的光彩。

“大学里的人文教育是是人成为‘理想的人’‘完美的人’的必由之路。再则,在这个人文教育体系中,艺术(包含文学)占据着主要地位”3]。我国高校应当客观地认识和投入更多精力在美育学科研究上,以完善课程体系,真正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美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2.

[2]杜卫.叶伊曼.论我国高校美育的人文教育属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3):002

[3]杜卫.艺术人文教育论纲[J].新美术,2022(6):207-2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