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分层教学法;初中数学;应用
正文
引文: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和标准,也能够使数学教学更具有效性,经过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进而充分对学生潜能展开挖掘。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支持,并取得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不错的实践成果。它可以根据学生当前已有的知识体系匹配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层次,设置合适的教学难度,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能学有所获,大大的缓解了班级中存在的厌学情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 确定合适的分层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和知识结构对教学目标展开分层设定,以不脱离教材实际教学内容作为基础,制定出层次不一的教学目标。有一些数学问题难度比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得非常熟练,教师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1]。具体而言,有些学生自身基础较好,要鼓励他们在学习完数学基础知识之后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思路来解答题目,培育学生的解题创新思维,不要受到套路的局限性,而是要把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运用渗透和延伸;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需要适当的降低学习难度,给学生设定较容易达到的目标,其重点是要让学生夯实基础,逐渐让学生开发解题思路和解题思维。而对于某部分学困生来说,由于数学基础较差,同时伴随着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较为薄弱,这部分学生则需要数学教师付出较大的耐心,鼓励他们从基本理论知识开始着手,先尝试着解答较为经典的题型,掌握基础思路后对基础知识加以巩固,补缺补差,提高数学基础能力,并且在思想上也需要不断鼓励这部分学困生,让他们摆脱自我局限的心态,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对教学方法的分层
分层教学方法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接受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更为合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A层次、B层次和C层次。A层次的学生接受和学习能力较强,成绩比较优异,B层次的学生接受和学习能力普通,成绩处于中等水平,C层次的学生接受和学习能力比较差,属于“学困生”。如果教师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并不会达到班级整体成绩提升的效果,反而会导致出现班级成绩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2]。教师如果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能符合新课改的提倡初衷,全面提升班级学习成绩。对于A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师合适采用的方法有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法,其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加快对他们思维能力的锻炼;对于B层次的学生适合采用的方法包括提问法、启发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数学学习有效性。对于C层次的学生而言,比较适合的方法有兴趣教学法、讲授法,有利于培育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三)布置分层数学作业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盘点知识学习情况,也是强化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分层教学法布置作业也能收获不错的效果。一般而言,基础性的作业比较适合C层次的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这部分学生需要通过课后作业补缺补差,夯实基础,因此作业的布置中需要紧扣教材,千万不要出现超纲题或难度太大的题目;对于B层次学生,布置课后作业除了要满足基础知识学习之外,要使难度适当增加,比如把问题加入一些变形的因素;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在布置作业时应当重点突出作业的开放性和综合性[3]。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章节的时候,针对C层次的学生,作业可以设计成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已知两角求剩下一个角的度数;而对于B层次和A层次的学生,作业可以设计成已知A、B、C三个角度的比例,请问三角形ABC属于哪种类型的三角形,又或者在三角形内部作角平分线,并且设定平分线平行于底边,给定两个角的度数,求内部小三角形各角度的度数。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法首先要确定合适的分层教学目标,其次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除此之外还要布置分层类型的数学作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慧赞.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理科爱好者,2022(06):105-107.
[2]蔡琴.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2(12):10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