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落实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校 劳动教育 优化举措
正文
一、劳动教育内涵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多次围绕崇尚劳动、弘扬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劳动教育发展历程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劳动教育”被重新纳入教育方针,再现了“五育并举”的格局。“劳动教育”的提出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从历次教育方针的表述中都可以看出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然而,每一时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及其意涵都有不同。
建国初期的教育方针主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明确要求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从内容构成看是较为全面的,为后来教育方针的演变奠定了基础。文革十年,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随后教育领域正常的招生就中断了。这使得几乎一代人失去了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也造成了后来的“人才断层”。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四有”新人,强调“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这些表述对之后教育方针的提出和劳动教育的强调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党的教育方针逐步确立,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重新彰显,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劳动教育被重新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是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回归,是对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这一根本途径的坚守和发展。加强劳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是纠正当下家庭溺爱子女、学校劳务全盘外包、劳动教育不受重视等现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改进和加强教育工作的重点领域。
(二)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而且劳动教育不只是劳动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意识养成教育。大力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增强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另一方面,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创新内容和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大力弘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
二、劳动教育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发表有关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指出加强劳动教育是培育新时代应用型大学生的迫切需求,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区别于中小学,高校直接与社会相连接,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发展现状
据调查数据显示,与大三和毕业年级相比,绝大多数大一大二学年的学生所在高校都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而且在被调查的827名大学生中,有69.17%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接触过劳动教育这门课程,仅有30.83%的大学生之前未听说过劳动教育这门课,由此可见劳动教育这门课程的普及率较前几年相比已经大幅度提升。
(二)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匮乏,教学形式单一
劳动教育需要贯穿于大中小学人才培养的各时段,而目前我国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内容比较碎片化。很多高校的劳动教育课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通常就是老师在台上讲PPT、学生在下面听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教学内容是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所学专业关系甚微,这就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并没有什么兴趣,上课也就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拿到学分而已,教学效果自然不容乐观。而实践部分,也只停留在去图书馆整理整理书籍、打扫打扫教室、寝室或操场,过于形式化,不能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产业融合、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有机结合,实用性不高。
2、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职业教育脱节
当前各高校劳动教育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调查中仍有很多大学生并未接受过劳动教育,很多高校的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涉及较少和劳动教育的内容,思政课与劳动教育关联也较少,并未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此外,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内容比较大众化,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差别精准施策,人才培养缺乏专业性,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在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上的具体要求,造成许多能力与职业匹配但职业观与职业相违背。
3、 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力量,当前高校现有的劳动教育老师本身就是由非专业教师兼任的,专业知识比较匮乏,社会技能不足,劳动教育活动能力开展和意识相对薄弱,很少有教师具备劳动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功底。此外,各高校也缺乏面向全体教师的劳动教育培训体系,《纲要》要求对高校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但学校并未设立劳动教育专项培训经费,也没有将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之中,也导致专业教师稀缺和教师观念薄弱,无法建立精良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三、推进劳动教育落实举措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学校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增加投入,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从线上到线下、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教学硬件到教学“软实力”,多维度的推进劳动教育的落实,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一)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1、 借助新媒体丰富课程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联结日益深入,“互联网+劳动教育”是拓宽高校劳动教育新局面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有力举措,高校应主动融入这一发展趋势,借助互联网络等新媒体丰富课程资源和教学形式。一方面,各高校应致力于开发劳动教育的线上课程,建设一批线上“金课”,通过构建劳动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开发数字化、虚拟化的劳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上课过程中则应该用好抖音小视频、微博、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学习平台和新型互联网传播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高校应丰富新型劳动教育载体,用好“计算机+手机终端”,特别是面对疫情越来越常态化的今天,更应该消除劳动教育的时空边界,积极开拓网络平台教学,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多维度地拓宽劳动教育的阵地。
2、 丰富第二课堂,增加实践环节
劳动具有实践性的特征,除了理论学习之外,实践锻炼也是劳动教育的必要内容之一。劳动实践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创新,能有效引领高校大学生的正确劳动,是劳动育人的有效形式,高校的劳动教育的实践内容应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就业所需的技能。因此,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以及学科特色,建立两维度、多层次、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即在完成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外,整合校内各方资源,拓宽劳动实践形式,包括专业实习实训、校外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学生社团和科技创新实践等,使学生劳动实践平台多样化与多元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劳动技能,并养成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切实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必要的劳动实践经历。
(二)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价值塑造、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但互联网的发展促使许多多元化的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00后”学生的价值观,诸如不劳而获、贪图享受、盲目攀比等不好的风气渗透到大学生中,很多大学生出现铺张浪费、奢侈享受、不尊重劳动成果等乱象,劳动精神和价值受到忽视和挑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修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念,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不断历练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格、转变价值观念,让学生在自力更生中提升自我、提高劳动价值。总之,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是加强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劳动教育培根铸魂,只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才能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更好地融合发展。
(三) 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质量。各校应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充分支持多元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开启高素质、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各自分工,其中专任教师要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在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之余,还要多展开科学研究,促进本校的劳动教育向专业化水平发展和提升;兼职教师则注重学生专业技术的指导,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优化教师组成、强化教师培训、动员行政教师等举措,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层次多样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此外,教师们也要强化自己的理论功底,自觉学习马克思主要劳动观、社会主义劳动观以及新时代新时代劳动观,真正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四) 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为909万人,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1076万,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剧增。在被问及学习劳动教育目的的调查中,有64.81%的学生表示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为进入社会就业做准备。
榜样教育是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及先进事迹为榜样,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内化榜样精神品质,生成自我价值观念、道德人格和创新行为方式的一种教育活动,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劳动模范都是立足自身岗位做出卓越贡献的代表,他们热爱劳动、也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当代大学生喜欢“追星”的心理特点,发掘新时代的“偶像”、身边的“楷模”,比如增加讲授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们的先进事迹,在课上播放《大国工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纪录片,也可以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讲解身边的榜样实例,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与职业体验相融合,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就在身边,要想创造更大的价值就必须掌握过硬的本领和技能。
(五) 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文化环境
大学生课余闲散时间较多,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要阵地,是精神文化传播的最佳途径。因此,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校园的仪式活动中进行劳动精神教育,比如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五一劳动节、国庆等重要节日节点开展特色活动;也可将劳动精神的培养融入社团活动中,组织学生排练优秀劳模事迹的小品,开展校外公益服务活动等。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借助自己的官微、抖音、校园广播站等媒体,宣传全国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以及发生在校园里、学生身边的感人故事。各二级学院、各专业也可以在每学年评选“劳动教育先进班级”、“先进个人”等,通过评选和表彰活动发挥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塑造作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更好地弘扬和传播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
参看文献
1、郑夏妍.高校“互联网+劳动教育”实践模式探究[J].福建轻纺.2022,8
2、徐东、赵亚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2022(19)
3、朱杰.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实落地研究[N].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8
4、李绍军.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劳动教育刍议[J].德育论衡.2022(15)
5、刘希慧.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