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劣势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高校;乡村振兴;创新教育
正文
引言:
根据我国新形势下乡村建设以及乡村发展现状,不少高校通过创新教育机制,提升专业人才素养,提高专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转型,培养高质量人才开展乡村振兴活动。为了推动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水平,创新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通过创新实践课程能够切实利用校园特色资源,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所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合校内资源上乏力
落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快整合高校内部资源,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基层就业、乡村创业,理清乡村振兴政策,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中去。但是不少高校在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教育工作时,并没有建立校内人才资源整合以及教育资源与地方乡村单位的信息共享机制。并且由于各高校在培育学生实践能力时,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等,使得学生对于相关乡村振兴的参与认可程度低,导致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出现资源匮乏,无法体现校园特色,教育的基本功能不明确等问题[1]。
(二)组织手段单一
不少地方高校依然在采用单一的行政手段,通过任务分派的形式,以辅导员带头,专业学生辅助的形式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宣传、以及日常活动管理工作,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其次,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工作没有很好地应用互联网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宣传效果不佳,学生响应不积极的情况,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过度采用行政手段来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普及以及动员工作,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特征,导致学生对于乡村振兴的理解不够系统全面。
(三)乡村振兴教育内容单一
高校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普及知识时,主要以宣传活动、班会活动展开,体验式的实地实践教育不够丰富多元,导致学生无法对乡村振兴战略内容产生客观、科学的认知,学生的服务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与此同时,高校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三农”调研工作中,过程管理不够科学,育人效果不佳。
二、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思考
(一)机制运行模式的思考
培养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应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工作的突破口,运用高校资源引领撬动多方资源,发挥现有学校资源优势,加快人才创新教育建设进程,落实做好创新教育规划与统筹工作,积极联动各方力量,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的三方合作,建立校企机制保障,将开展高素质人才培育的工作依据主体对像进行权责的划分。搭建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多方沟通协调信息平台,专门管理校企合作,负责对校企合作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促进助力乡村振兴人才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政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增加对校企合作活动的资源、资金支持。通过政策法规和资源配置、制度保障,引导学校、企业积极开展合作,调动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以实现企业资源入校,促进人才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2]。
(二)活动管理模式的思考
通过发挥学校行政、辅导员、专业学科教师带头作用,利用校园特色资源及本校特色平台来开展助农活动管理工作,开展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活动,学如竞赛、实践、乡村职业规划服务。通过创新相关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方式,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切实落实过程管理工作,以此来明确学生在乡村振兴相关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建立起勤工俭学及活动考核机制,激励学生加入助农活动中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发挥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
(一)立德树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教育
高校德育工作,需要以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乡村振兴战略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学习,成为乡村振兴与发展事业需要的人才。德育工作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将高校学科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相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作用,形成辐射带头作用,促进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切实强化学生对于乡村建设、乡村政策的认知。最后,随着高校学科教学工作德育融合的不断加深,德育工作能够进一步落实,相关学科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使其能够较好地与乡村振兴战略元素相结合,实现学科教学创新的同时,推动了高校人才培育工作。其次,根据目前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教学改革下,强调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学科教学课程的实用性及有效性,扩大学科教学格局,才能够使高校学科得到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科建设进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所以,高校应把握展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良好契机,重点推进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教育[3]。
(二)利用资源,强化人才培育
高校作为研究主力军以及技术创新源头,拥有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为乡村振兴相关战略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持。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技术资源,加大校企融合,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加强乡村振兴的战略研究。基于人才培养理念下,校方要积极探析科学育人工作的组织架构,来实现创新实践育人工作的布局,高质量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首先,在校内设乡村振兴活动管理处,统筹乡村振兴项目实施工作,定期开展学科改革及实践教学工作,并对校企合作开发项目中产生的问题,开展讨论及作出决策,并提出综合性的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意见。其次,由相关专业教师承担主要的乡村振兴模式下校企合作育人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通过实行教师带头的学科改革及建设工作,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形式,落实组织学生参与是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等校企合作项目,让相关授课教师或实践项目负责人作为实践合作负责人,负责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设立企业流动岗位资源培育工作机制,融合学校资源及与相关乡村企业合作,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培训与乡村企业实习工作,及时地发现授课和教学工作中问题,落实教学改革及教学创新工作,改善日常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学生作为享受校企合作资源的主要群体,也要承担起相应的校企合作课程及项目活动管理责任。所以校方建立、开发岗位资源培训模式,让学生积极都要参加到相关项目的管理及运营工作中去,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及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乡村振兴项目的效率,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及岗位培训活动。加强乡村振兴理念下相关校企合作项目项目宣传力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媒体及互联网渠道,宣传校企合作项目及乡村振兴知识,高度总结并积极推广在相关项目活动建设中获得的先进经验和正确做法。编制项目宣传及教育资料,通过多渠道发放给在校学生,帮助学生能够有效地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必要性,提升学生的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乡村项目中去,增强自身实力,规划未来发展。
(三)应用科技,支持乡村振新技术
校方需要利用科技手段以及信息渠道,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乡村振兴技术应用及服务平台,扩大乡村振兴的影响力,建设高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高端智库。进一步完善乡村调查机制,聚集乡村建设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促进城乡发展,开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乡村基层结构与社会治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福祉与村庄民生等理论与政策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咨询。开拓创新乡村振兴信息平台,定期开展岗位资源培训等实践竞赛,开通创新实践服务及咨询通报等功能,提升乡村振兴模式的现代化水平,确保其人才培育模式能够较好地得到转化提升。与此同时,注重提高创新乡村振兴的线上平台的服务水平及服务功能的开发工作,增强其实用性,利用计算机技术,搭建乡村振兴模管理数据库,做好平台数据的自动管理及保存,避免出现信息泄露及管理资源浪费的风险,从而有效精简线上服务流程,提升乡村振兴工作效率。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面向高校广大学生交流的平台,加强各级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交流乡村振兴项目的活动,把高校资源优势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作为基本路径,把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活动品牌作为有效载体,把发挥学生生力军作用作为重要基础,通过汇聚统战“合力”、强化问题“引力”、激发乡村“内力”、注入工作“活力”,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高校样板”贡献智慧和力量。使得各专业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现,集思广益,提出相关计策,来解决乡村振兴活动中的重难点问题。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备受各高校的关注,在历年的提案中,各高校都会围绕相关领域开展助力工作。以此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借助专业优势,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及深化改革,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关键问题中,能最大限度地展开调查及研究工作,推动乡村振新工作的进程。各学院整合资源、统筹协商,由各单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合组成专题调研小组,让他们不断借助专业优势,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及深化改革,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关键问题中,能最大限度地展开实地调查及研究工作,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进程[4]。
(四)推进产学研合作,构建乡村产业振兴创新联盟
基于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成果的转化改革及高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方法,切实增强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成果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及重点发展产业衔接。校方应该积极应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市场变化的需求,通过建立并完善技术人才预警机制,健全完善动态调整技术人才培育机制,以改善科技成果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其次,搭建产学研融合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在产教融合模式探索过程中,校方应该积极联动各方力量,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的三方合作,建立产教融合保障机制,完善产学研融合模式,将开展产学研融合工作依据主体对像进行权责的划分。校方积极探索育人机制,增强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教学资源、场地资源,劣实产学研基础。积极完善流程规划,积极与政府方沟通协调产学研融合活动的环节,缩短产学研产教融合模式探索周期。并充分协调各类资源,降低产学研模式的资源配置成本。与此同时,乡村企业方不断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帮助相关技术人员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及实际技能,提升其对产业化趋势及相关产业及行人才培育业的了解,以此缩短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周期,从而能更好地帮助企业纳入新型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所以,基于相关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及资金,加快创新产学研实践平台及基地建设,切实增强产学研模式下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功能,降低产学研科技成果的转化成本,切实解决校方资金,教学仓底,和资源等硬性问题的限制,使得产学研工作顺利落地,促进企业与院校统一战略合作目标,实现稳定、长远的发展。最后,根据科技成果的转化相关项目优势,加强活动建设和组织互动,落实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先进重点专业带头作用,开展产学研示范试点活动,利用校内特色资源及互联网平台来开展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成果活动组织运营工作,拓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充分发挥相关学科教师的带头作用,指的是提高学科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组织及引导工作,并让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展示技能操作,从而提高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科技转化率。对于已经签约成功的科研项目,制定合理的成果转化落地方案机制,定期开展工作回顾与工作调查工作,促成项目签约成果转化[5]。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我国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切实理清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意义,加快构建新型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模式,落实人才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志浩.聚力脱贫攻坚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精准帮扶路径研究——以灌云县图河镇兴隆村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1).
[2]张杰.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提升路径研究[J].轻工科技,2020(8):129-131.
[3]魏来.推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9):7-8.
[4]杨先梅.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0):19-20.
[5] 姚凯文,张博伦.新时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及重要意义研究[J].长江丛刊,2020(29):115-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