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内在特质和价值意蕴——以人民性为主体向度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郭芮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

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践行让人民群众实现美好幸福生活的庄严承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具有鲜明的主体向度。在实践指向层面,秉承扶贫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植根人民和惠及人民的核心理念。在价值指向层面,体现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价值目标、价值主体、价值源泉和价值追求,保障了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同时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十八大;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人民性

正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思想,促使大量惠及人民群众的政策得到落实: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渐入佳境,教育事业欣欣向荣;城镇就业岗位逐年增加,就业状况不断改善;城乡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覆盖;发展大局稳定,人民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越发加强开创了类发展历史上从未敢提及的伟大创举——全面脱贫。

一、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马克思指出“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尽管在飞速发展,但是受压迫的工人却不断被资本家剥夺财富和自由。只有践行社会主义制度,使“剥夺者被剥夺”,才能实现全体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观点在日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中得以证实。无产阶级的贫困更多的是意识和思路层面的极端贫瘠,必须采取反物质贫困与反精神贫困相结合方式。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揭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中间力量,为当代中国脱贫攻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藏着古对于贫困问题的基本看法,为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提供了厚实的“历史土壤”。民本思想发端于夏商周时期大禹首先在治国中践行“民惟邦本”的思想。周文公总结商朝灭亡的历史经验提出“敬天保民”思想也促成了成康之世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管仲认为民富才能国强。孔子、孟子、荀子认为“藏富于民”与“施行教化”要相辅相成。定型于汉朝时期西汉政治思想家贾谊在儒家的民本思想基础上,对人民于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性做出深入解读。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中占据着极高的位置,在客观上起着富民、利民的作用,但摆脱不掉封建制度的局限。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辩证思维对待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过程中去伪存真开拓创新这也我国扶贫思想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内在特质

(一)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作为扶贫根本保障

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实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群众组织力,可以有效地将个人的力量凝聚为社会合力,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前提下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在减贫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并可以进行广泛的社会资源整合,产生强大的制度、社会、思想和行动合力。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宣布全国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已经实现全部脱贫摘帽。世界银行根据评估得出中国在过去四十年至少脱贫8.5亿人,全球70%以上的脱贫人口来自中国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丰裕中的贫困”现象早有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在进行资本积累的同时也积累着贫穷、矛盾与分裂的阴暗面。反观我国之所以在扶贫减贫方面比其他国家更有成效,正是由于我们在正确理解贫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国一盘棋,使脱贫成果更快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以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为核心

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面临自然条件恶劣、思想贫瘠、资源匮乏等众多问题。国家必须发掘贫困源头,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各项支持和投入,以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为核心。

一是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发掘内生动力的源泉要将党旗插在党支部和/村委会这个脱贫攻坚最前沿阵地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人民在发展致富路的领路人,以此强基固本,带动更多贫困群体脱贫致富

二是通过教育引导,促进内源式扶贫。一方面,坚持扶贫和扶智相结合“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另一方面加强思想动员坚持扶贫和扶志相结合,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提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发挥自觉能动性

通过整合金融与社会资源,充分发挥金融扶贫的功能和作用把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与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结合起来,改善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凝聚起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内生力量。

(三)以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在实现自身脱贫过程中展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使命、责任与担当和对世界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

一方面我国不断深化国际减贫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将我国经验与模式传播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的70年,我国累计提供4000亿元人民币用于国际反贫困事业,派遣60多万扶贫工作者参与反贫困,帮助120个国家开展反贫困工作,合作范围广,援助程度深。[]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反贫困领域的合作实现了互学互鉴,经验分享。

另一方面我国积极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的稳步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劲动力为世界各国带来众多发展机遇。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同有关国家携手合作,突破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瓶颈,为发展中国家民生改善贡献力量,使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做越大。

(四)以科学扶贫为原则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思维谋划脱贫攻坚全局、以底线思维划定脱贫攻坚的合理边界、以辩证思维解决脱贫攻坚的重点矛盾、以创新思维破解脱贫攻坚进程中的现实难题。

首先,要深入把握精准扶贫方略。在“六个精准”“四个施策”的方向指引之下,针对现实问题进行“辨症施治”。一是发挥地区“近水楼台”的优势,从贫困地区实际状况出发,发展符合地区特色的经济。二是必须要形成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战略性思路,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三是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为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参与精准扶贫创造机会,打造贫困地区的“洼地效应”,实现地区脱贫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其次,发扬“滴水穿石”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注定了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没有坚持不渝的恒心,没有一朝一夕的积淀,是不能做成事业的。

最后,扶贫开发不断向创新要动力。当前,在国际秩序“新陈代谢”、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频发等不稳定因素下,提醒我们促进新技术与新业态在困境中萌生并发展壮大,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基础上整合各方面各领域的创新资源和要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

三、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价值意蕴

(一)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价值目标:扶贫为了人民

中国共产党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刻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

第一,提升人民安全感安全感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前提对扶贫领域的资金贪腐问题,要严厉惩治;对通过违规操作骗取国家扶贫资金的恶劣行为,要坚决整治;对贫困地区的黑恶势力,要严厉打击;对涉及贫困群众的案件,要加强司法。在治贫的同时也要抓好民生领域的大小事,保障教育、医疗、生态、食品等方面的安全[]

第二,提升人民满意度。中国共产党在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同时形成五种脱贫方案一是根据导致贫困不同原因,制定不同的脱贫措施;是通过教育改变贫困的观念和命运;三是通过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给予贫困地区的人民物质生活保障、经济支撑;四是通过发展生产,让人民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脱贫;五是针对特殊群体,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

第三,把人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促进新时代的扶贫工作逐步“粗放型”“精细型”转变不断推动资源利用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树立开放的扶贫理念,利用多种举措增强贫困群体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幸福感。

(二)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价值主体:扶贫依靠人民

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是反贫困的主力军,只有注重人民的主体性,激发人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攻坚克难。我国必须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扶贫过程中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统领全党、全国人民制定脱贫攻坚发展方案、统筹安排各方力量、协调各地资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构建多方力量相互联动的“大扶贫格局”。

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引导贫困群众从短暂被动的受益者转化为长效主动的参与者,给予贫困群体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从而有效避免“扶贫一脱贫一返贫”的恶性循环。

第三,处理好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和外部帮扶关系。政府不断为贫困群体创设良好平台,实施就业扶贫行动计划,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劳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推动就业岗位、就业技能与就业意愿精准对接,提高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价值源泉:扶贫植根人民

植根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它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在扶贫工作具体实践中从情感上贴近群众,从工作上依靠群众,从利益上照顾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亲如一家。

第一,把握好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脱离群众,那就丧失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就会前功尽弃。”[]正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上汇聚起全国各方的智谋与力量,组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成就全面脱贫的宏图大业。

第二,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切的现实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为了看真贫、知真贫,一次次深入深度贫困地区,切身体察贫困缘由,切实探索贫困症结,真正做到系民之情,谋民之利。

第三,持续加强党内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此进行深刻解读,并站在生死存亡的高度对人民的关系加以审视,接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密切党群关系,锤炼党纪党风,夯实执政根基。

(四)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价值追求:扶贫惠及人民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扶贫工作一贯的价值追求因此更应把扶贫工作“扶”到实处首先,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保证各方面脱贫政策在实现贫困县摘帽之后有一定的缓冲期,处理好人民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其次,构建严格的评估机制,明确脱贫的检验标准和检验程序,增强和拓宽各部门的监督实效监督途径。最后,以动态管理的方式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进行精准、系统、持续地监管,以保证脱贫任务聚焦到每村每户每人。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扶贫工作中不断形成新亮点第一,实现幼有所育,普惠性幼儿园的占比必须不少于80%,适龄儿童入园率要达到85%;第二,实现学有所教,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和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使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第三,实现劳有所得,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第四,实现病有所医,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解决好人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第五,实现老有所养,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加快老龄事业产业化发展和实现全民参保计划;第六,实现住有所居,保障人民的住房安全和质量,保持住房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七,实现弱有所扶,提升托底保障的水平,全面规范和完善救助保障制度。提高人民对扶贫成果的共享度和可持续性,使人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衡量脱贫成效的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