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育人,以德铸魂——小学语文中陶行知精神和德育的融合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陶行知精神;德育
正文
引言:
陶行知精神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优秀的教育思想,它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陶行知精神中汲取更多的教育经验,从而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师要认识到陶行知精神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陶行知精神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把陶行知精神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全面发展。
一、创新教育模式,渗透德育元素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多种知识内容和思想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将德育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大多是以成绩和作业为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这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陶行知精神中,主张以人为本。这与新课改中要求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内容不谋而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要积极创新教育模式,渗透德育元素。首先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融入德育元素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教授《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带领战士与乡亲们挖井的故事。整篇课文共分为三个自然段,第一段讲述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第二段写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毛主席带领大家挖井;第三段写了乡亲们饮水思源,立碑纪念的事情。在创新教学上可运用讨论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以“感恩”为话题进行讨论。为了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辩论赛的方式,以“感恩是一种必要的品德还是一种多余的情感?”让学生在辩论中逐渐领悟“感恩”重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此外,利用班会课设计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家庭的主题班会活动,将语文与德育相融合,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将德育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树立感恩之心,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
二、深挖教材内容,开展主题教育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组织中主要的凭借,它包含了教学所需的各种内容,如知识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基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生活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生活相连接,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有意识地联系到自己实际生活,更好地对所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
在以语文教材为基础,融入生活化教育思想展开生活化主题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地结合教材,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在探索中习得做人的道理。比如在教《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时,作者主要以描写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与植物的生长为主,并通过借物喻人的方式提醒人们要把握时间。基于陶行知的教育实践精神所提到的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负责某一种植物盆栽的种植。由于植物生长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共同照顾植物。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基于教材中所含有的生活化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以教学为主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原则,融入陶行知精神的同时,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比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可通过任务教学法,以“钱塘江潮形成的原因”为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展开探索。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一方面借助于多媒体,教师可播放钱塘江潮的视频与图片,丰富课堂的生活气息,帮助学生了解到钱塘江潮形成的原因。最后,还可组织学生分享自己是通过哪些方法完成本次的任务,交流学习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德。
三、重视实践活动,强化真实体验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真实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应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理念中强调的是教与学的统一,倡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教师在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时,可以以课文为素材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内容进行重现,帮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在《慈母情深》该课的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首先,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们一起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通读,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与主要情节进行提炼。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想要的角色。接着,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们就对应的角色组成小组。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分别上台进行情景模拟,还原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与母亲之间细腻的情感。
除了通过角色扮演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以外,在实践活动开展当中,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增强其亲身体验。比如在教学《竹节人》该课中,基于陶行知的教育实践精神,教师可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教师可通过开放式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之间就“竹节人”内容进行讨论,如之前是否有听过“竹节人”,是否有玩过“竹节人”。其次,在学生对“竹节人”有一定了解基础上,可与学生分享制作“竹节人”所需要具备的材料,以及制作的流程。最后,可以将制作“竹节人”的材料给到学生,学生结合前面教师所讲的内容自行制作“竹节人”。完成了“竹节人”的制作后,还可组织学生展开斗“竹节人”的游戏,做到寓教于乐。
结论: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陶行知精神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陶行知精神与德育的融合,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融入实践教学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后自然地学会做人,将语文知识和思想品德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谢迪文.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1(27):24-25.
[2]徐文佳. 让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植根语文课堂[J]. 新课程,2021(28):106.
[3]周丽.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2021(65):58-60.
[4]白丽霞. 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J]. 家长,2021(28):107-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