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家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丁卫果 张宗泉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徐州 221004

摘要

家风具有历史传承性,新时代家风具有时代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对个体影响深远,表现在思考能力、方法使用和行为选择等方面,是衡量家庭教育的重要指标。新时代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如何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从大学生家风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本文着眼于新时代大学生家风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运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进行问题归因,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家风建设多元融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家风 宣传导向 激励机制 家风责任田

正文


家庭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第一块教育阵地,因此,家风对大学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当今大学生的家庭表现、校园表现和社会表现,都可以作为家风建设情况的评价。例如,在家里“啃老”、在校园“孤立”、在社会“躺平”的现象折射出家风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和建设路径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引导和支持。学校教育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要想交出满意的育人答卷,就必须重视新时代大学生家风建设,解决好人才培养的“前一公里”问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家风建设现状

(一)家风传承意识淡薄。历史需要传承和延续,家风是历史的一部分,近年来,在传承上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家庭主观上不够重视。“家风是家庭传统的延续,是家庭价值的体现,更是家庭文化的凝聚。”[1]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每个家庭一个孩子,更多精力投放在孩子的技能训练方面,倾向于“材”的培养,而不是“德”的培育,忽视优良家风的传承价值,片面追求物质层面的富有。其次,现实因素的客观制约,纵向来看,家风的榜样连续性出现断层,主要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即由传统的四世同堂转变为年轻的两代独居,因此,家风的示范性、导向性和影响性存在代际间的传递困难;横向来看,城镇化发展带来家风建设出现区域跨度障碍,家风不是单独的个体文化而是家族群体和地方集体文化,会在生活的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而随着乡村走向城市、城市走向异地的演进,家族人员平时分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沟通机会减少,难以发挥耳闻目染、见贤思齐、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

(二)家风育人功能弱化。家庭不稳定和教育片面是家风育人功能弱化的两大主要因素。首先,家庭美德养成基础不牢。“家风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2】由于现代社会家庭离婚率较高、稳定性欠缺,重组家庭与原生家庭相比,亲情不浓、责任不强、沟通不畅,导致在抚育方面出现利益争夺、关心欠缺、接纳度偏低等各种家庭矛盾,处于其中的大学生心理缺乏安全感、行为易于偏激,对家庭成员印象较差,过度寻求自我保护,家庭温暖感知度低。因此,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爱己爱人等家庭美德缺乏生长土壤,容易产生自私自利甚至自闭等心理和行为,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其次,个人私德培育不够重视。在过度追求物质的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出现“精致利己”现象,很多负面案例都说明家风建设存在忽视道德品格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比如某高校室友投毒案等案例应该警醒更多家庭重视私德修养,大学生在青少年阶段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疏导,提升道德境界,才不至于危害他人和社会。

(三)家风建设队伍薄弱。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强调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够发挥主观能作用,成为社会建设的力量。家风建设需要队伍力量,一是家庭队伍不强,现在很多家庭存在异地居住、工作繁忙、重新组建的现实问题,比如,00后出生的大学生,从区域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偏多,留守家庭的基本上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后来只剩下老人和儿童;城市家庭中夫妻双方参与到社会劳动,陪伴孩子最多的是(外)祖父辈,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明显受到代际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的影响。二是社会队伍力量不够。各级职能部门发挥的引导作用覆盖面不广,形成的推动力不足,以社区(村)基层治理为例,各社区(村)在不同场景宣传关于家风建设的绘图、标语和榜样等,但是这种静态的认知型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导致家风建设依然显得乏力,主要是没有纳入基层治理、实施有力举措,如搭建家风平台、组建家风队伍、传承优良家风等。

二、新时代大学生家风建设问题归因

(一)主流价值观遭到侵蚀。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西方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达到解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由此导致我国主流价值观遭到不同程度侵蚀。第一,网络虚拟世界对现实的冲击,互联网给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社会进步带来帮助,同时也带来依赖度重、真伪度弱、效仿度强等问题。虚拟网络世界可以冲破世俗的约束,不管是小说架构、游戏开发还是广告设计,都极力渲染一夜暴富、天降大运或凄惨悲催、尔虞我诈等违背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故事,造成家长与大学生很难能准确分析,并坚持勤劳致富的观点,所以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望子成龙”和“望父成龙”的双向奔赴,对家风建设造成观念层面的不利影响。第二,媒体公众人物的不良导向。自媒体时代,直播、小视频、软文等很有市场,了解媒体公众人物的八卦新闻途径明显增多,而这些公众人物不注意自己形象,也不履行社会责任,造成青年人群体模仿和拥护,比为某明星倒牛奶拉选票事件,给艰苦朴素优良传统带来挑战。

(二)家风建设缺乏有效引导。一是缺乏家风建设的态度引导,“家风体现在道德文化教育方面,是伦理与道德的一种结合体。”[3]由于劳动方式、家庭结构和价值追求发生了变化,家风建设的态度也有改变。从传统的家族依赖走向家庭独立,各自打拼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和地域,与原来的家族协作相比,更需要的是社会协作,由此产生对家风认识态度较为冷漠。二是缺乏家风建设的内容引导,家风内涵丰富,目前存在家风内容简单化、片面化和形式化的问题。以“勤俭节约”为例,在物质匮乏阶段,家庭内部会统筹规划,能够做到勤俭持家,保持良好的节约习惯,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比如浪费和超前消费等,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内容引导。三是缺乏家风建设的方式引导,从调研情况来看,家风建设路径单一、方法陈旧、效果甚微,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家庭内部思想认识不足,既不懂家风内容要点,也抓不住建设的发力点;其二,社会层面责任意识不强,相关工作停留在表面,例如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宣传和氛围渲染,尊老敬老的实效不够明显。

(三)激励机制建设不够完善。首先,责任制度不清晰,从家庭、基层和社会三个层面来说,家庭作为家风建设主体,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基层和社会并没有制定任务清晰、责任明确的清单式制度。主要因为我国家风的形成历史具有家庭自觉性,农耕文明社会的治理方式是村舍自治,家庭或家族依托村落生产方式和文化特色形成家风,负责培育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导向,由此产生家风建设就是家庭责任的普遍认识。其次,激励制度不全面,主要表现在家风表彰类型多样化不强、表彰范围覆盖面不广和表彰形式灵活性不够,特别缺乏专项家风的荣誉性表彰。家风表彰更多集中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和事,而这样的表彰对象比较稀缺,无法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效仿,不能对新时代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正向刺激作用,此外,家风表彰应当与时俱进,深挖表彰素材,要在方法上把握灵活度、内容上接地气、影响上有效果。

三、新时代大学生家风建设路径选择

(一)发挥家庭阵地作用。家庭始终是家风建设的主体力量、主要阵地和关键因素。根据对00后大学生家风建设情况分析可知,要想发挥家风建设的阵地作用,一是弥补家风建设中男性缺位问题。从传统角度来说,男性在家庭中具有核心作用,既是家庭主要劳动力亦是家风建设者,随着现代社会分工变化,男性精力主要投放在劳动方面,在家风建设中处于缺位状态。应该采取主观动员、明确责任等形式帮助男性积极走向家风建设,比如在基层或企事业单位建立家风责任制度等。二是挖掘妇女在家风建设中的潜能。现代大学生的母亲一半以上接受高等教育,不管是文化素质还是眼界视野都具有推动家风建设的优势,因此,挖掘潜能应以下层面发力;从思想角度加强家风建设认识、从责任角度强调家风建设价值意义,从文化角度倡导优良家风传承、从方法角度传授家风融合路径。“倡导和激励妇女主动发挥在家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4】借助妇女陪伴子女时间长的优势,鼓励大学生多与母亲沟通交流,共同参加家风和文化的活动,用人生经验引导大学生重视优良家风传承和投身家风建设。

(二)规范媒体宣传导向。家风建设与社会风气密切相关,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媒体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只有净化网络媒体空间,才能推进家风建设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加强媒体的宣传导向教育,教育对象主要是自媒体,目前很多自媒体以收割流量为目的,播出内容颠覆主流价值观、解构优良传统文化、传播负能量案例,给大学生带来怀疑人生、漠视他人、仇视社会的恶劣影响。各级职能部门要对其加强教育,明确底线和红线,帮助树立与主流价值同向同行的意识,自觉传播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自然和悦的案例,讲好中国故事,主动担当起媒体的宣传责任。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媒体监管制度,职能部门通过技术手段,有效排查直播、小视频、小程序等内容是否存在违背公序良俗,对于出现问题的媒体要采取零容忍态度和措施。此外,要开通群众监督通道,对于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做到严抓严管,为促进家风建设、传播正能量提供有效保障。

(三)创新家风建设形式。一是丰富传统节日活动样式,传统节日对于家庭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只有在节假日才回家,是家庭内部加强沟通交流的好时机,因此,借助节日节点、主题内容和文化特色,围绕家风建设,拟定可行方案,开展有意义活动,以中秋为例,在讲述中秋传统的由来时,应该融入中华崇尚团圆与和睦的文化元素,更需要将秋天是因为勤劳而获得收获的季节理解透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二是开展多样家风实践活动,如果传统节日是必修课,那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是必要的选修课。家庭可以在社会交往、外出旅行或集体活动中,注重大学生的交往礼仪、个人素质和道德品格的教育,这也是常态化家风建设的主要途径;基层(村)社区可以定期举办家风表彰会,围绕主题内容,设置奖项类别,不管是表彰对象还是表彰形式都要接地气、有影响、有效果,以能够激发人们对家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家风建设是“建设主体、建设客体和方法手段等要素相互协同的动态性、系统性的过程。”[5]多方联合联动才能取得预期成效,一是持续推进“五好家庭”工程,“五好家庭”具有历史悠久、含“德”量高、知名度广的特点。家庭要对标“五好家庭”要求,开展系列实践活动,构建家风建设内容,将此项工程作为家风建设的主要抓手,同时,以获得不同层级的奖励为家庭荣誉追求。二是开设校园“家风教育课堂”,大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学校要结合实际开设专题家风教育,通过邀请国内理论专家、道德模范和国家级“五好家庭”获得者走进校园,讲述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和自己的真实故事,教育大学生不仅思想上要重视,行动上更要落实。三是建设基层“家风责任田”,政府要将家风建设纳入基层治理评价体系,形成村(社区)级的责任清单,将“家-社会”有机统一,充分利用传统“熟人社会”的带动作用,宣传身边人家风的真实故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为人们提供家风建设平台,比如,假期里大学生为乡村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服务活动,就是家风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效融合的具体表现之一。

参考文献:

[1] 沈林.家风是家庭教育的无形力量.中国教育学刊,2014(4).

[2]陈晋.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4):7.

[3]田旭明.家正国清:优良家风家规的伦理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学习论坛,2015,31(01):59.

[4]刘安琳.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及其实践意义研究[D].山东大学,2019:57.

[5]胡占光,郭淑新.新时代家风建设与乡村治理互进研究[J].长白学刊,2021,(01):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时代家风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研究”(项目编号:2019SJB393)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丁卫果,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  副主任

张宗泉,江苏徐州人,    师,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  副处长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