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教学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宝德

(新疆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摘要

本文基于需求层次理论讨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

心理学;需求层次理论;教学

正文

1. 引言

本人作为一名大学数学教师,教授《数分分析》课程近十年,发现讲明白数学课程的挑战性不大,真正值得我思考的事是如何让一堂课有优秀的授课效果。我便想通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讨论一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需求层次理论激发学习动力

   从人的需求开始探索,受文献[1,2]的启发,我想从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 A.H.)需求层次理论中寻找答案, 即如下的金字塔需求层次模型。

图片8.png 

              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一个人第一层最基本需求是生理需求, 包括对性、食物,水,睡眠和空气的需求。作为缺失性需求的最低层次来看,这就是为什么学校把最重要的课程都安排在早晨的1-2节课的科学原因。清晨来上课的学生们刚经过一夜睡眠,精力充足, 吃过一份营养早餐, 呼吸着清晨的新鲜空气走进教室来上课,所以老师要格外珍惜清晨1-2节课,也建议学校将比较烧脑和抽象的数学课优先安排在这个时间段。其次就是在午饭和午休后下午的1-2节课。

作为缺失性需求的第二个安全层次的需求,主要是指对保障安全稳定,免除恐惧威胁的需求。这一方面启发上课的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不要过度担心学不懂而焦虑,也不要担心被老师提问答不上出糗而害怕。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当学生有了正面的反馈后,老师该及时表扬他的具体进步, 即使学生答错了,也可以鼓励他于当众发表自己看法的勇气, 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是轻松安全的,没有心理负担的,不会有人嘲笑他的错误。

进一步借助成长性需求的第一层爱与归属的需求也是激励学生学习关键因素。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师生情感, 并形成有稳定归属感的学习集体。亲其师,信其道。这让我反思自己之前更多注重如何讲清楚课,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等方面做的不足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的配合和默契不足,上课的气氛和效果就打折扣。爱是教育的底色,这是我某一次经过一所小学看到的标语,让我过目不忘,也一直警醒着我记得要带着爱的底色去教育学生,哪怕是像数学这样没有感情色彩的纯理性学科,数学老师们更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热情和智慧教出温度来。

对于成长性需求的第二层尊重性需求,就是人对自己内在价值的肯定和外在的成就认可,包括自尊,自信,成就和尊重。这会给人们以绵长的幸福感。这也是学生更渴望的高级的需求,同时也是老师们在授课时希望激励学生时要给到学生的。我自己在授课时也特别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如习题课上的题,鼓励学生们自己上来讲,在题的旁边会写上该同学的名字,表示这道题的做法属于这位同学。然后有更多的同学受到鼓励,并给出了法2,法3, 直到有个同学想说法4,因时间关系,我常常不得已打断他,说可以课后发我, 我也会补在习题课记录中,QQ群发让大家看到,给足参与同学的成就感,也让他们在自己讲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本门课程的自信和同学们的对他的尊重。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也会将写的很工整的作业和写的很有想法的作业分享到QQ群里供学生们观赏。课后还有一些善于思考的同学问我一些数学问题与我交流,我也会把他提出的好问题,以及我的回答分享到群里,把每一个同学的闪光点都放大到学习团体中。

对于成长性需求的第三层自我实现需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需求。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三个工人在建筑工地上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悻悻地说:“没看到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人认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楼”。

第三个人快乐地回应:“我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市。”

十年以后,第一个工人还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了建筑工地的管理者,第三个工人则成了这个城市的领导者。这一直是我愿意讲给同学们的故事,并启发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简洁之美,引导他们看到数学科学强大定量分析力量, 让他们认识到当前学习的数学知识的意义, 不只是在做题,不只是在修学位证,是在建自己的理想之城。这样强大的愿景希望可以赋予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每每有进步,也将给他们满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总结:

    从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本论文多角度讨论如何通过人的所有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科学学习并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  薛超. 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 现代教育, 2012,(5): 17-18.

[2] 周宇. 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4(1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