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之下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统性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傅凯雪

​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 300143)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而在中国的美术史上,人物画是出现最早的画种,山水,花鸟次之。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工笔人物画是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战国帛画,紧接着是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的人物龙凤图,仅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神韵特征,是中国人物画线条艺术的开端。此后魏晋南北朝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张僧繇的“面短而艳”陆探微的“秀骨青像”以及顾恺之的“春蚕吐丝”,众多大家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线描方法,丰富了人物画的内容形式。到了唐代,人物画不管是造型或是题材都有了新的变化,吴道子笔下的佛教人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阎立本的帝王肖像更是尽显威严,而张萱周昉的仕女画也让我们一睹唐代仕女的丰满端庄,富贵艳丽。五代时期,周文矩和顾闳中使得我们得以窥探到当时皇室官员的生活面貌。宋代,画家队伍空前盛大,在正统的支持以及社会的推动下,人物画发展出了独具个人特色的不同面貌。武宗元沿袭了吴道子满壁风动的线描特点,李公麟独创白描画法,梁楷的简笔人物画更是开创的写意人物的先河。元代文人画又攀高峰,开始追求士气,逸品,强调神韵。明朝时唐寅的侍女眉目细长,樱桃小嘴,下巴尖尖。而陈洪绶的变形人物则造型古拙夸张,独具趣味。进入民国之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强制冲击,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致力于所谓的改造中国画,有倡导延续中国传统绘画的,也有提倡用素描来改造中国的,总之,在新时代来临的时候,工笔人物作为中国极具传统性的画种之一,如何在新语境下创新发展成为了整个时代致力探讨的问题。

一、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冲击

自清末虎门销烟,欧洲用炮火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后,西方文化便以一种侵略者的姿态站立在了中国这片土壤。由于国力的落后,开始有国人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甚至有人提出了中国的传统就是腐朽落后,西方才是先进文明的观点。他们开始用西方的文明来改造中国,企图完全摒弃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成立也行不通的。中西文化孕育于两块完全不同的土地,这里的人文、环境、气候、历史发展都决定了它们彼此的内在核心的不同。西方绘画靠形象,而中国绘画却是靠意象。西方重实物、重几何原理,是一种“再现”的艺术。而中国强调笔墨,追求在一笔一画中“表我意”。这是两截然不同的审美系统。是无法用一方完全取缔另一方的。我们对于西方的艺术大师们侃侃而谈。却鲜少有人能明白何为笔墨,何为气韵更妄论关注本国的艺术大家。于是开始接触中国绘画时,很难从西方的绘画语境转化为中国传统的绘画语境,难以跳脱出块面阴影素描的观察思维,用线条去概括提炼描绘对象。加上缺乏书法笔墨的训练,线条绵软无力,难以成为传达自我意趣个性的载体,于是开始利用染色,利用结构阴影等各种方式去弱化线条的表现。殊不知,线条的笔墨意趣恰巧是中国画的精粹所在。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以形式结构入手,以书为骨,以诗为魂为其两翼,以笔墨为其本体的构成方式。可见线条在一幅中国画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也是我们试图学习理解中国画时绕不开的话题。近代的潘天寿曾提出国人应树立“高峰意识”,即中国画处于东方绘画体系中最高水平的地位,它与西方绘画体系双峰并峙中,所以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民族自豪和自尊,保持“新新不宜”的精神。中华文化可以8000年都不间断,靠的自身的文化观念不变,即便换了载体,它还是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所谓艺术的创新也不能拒绝对传统的继承,传承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秉性。

二、当代工笔人物画发展面貌

   随着时代的推动发展,社会的融合,工笔画无论在艺术观念、技术方法或者是形式语言上都有了新的拓展,彰显着时代的生命力。东方这片土壤自古海纳百川,融合了来自各方的优秀文化,中华人民也以博大的胸怀标榜自身,融合发展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之一。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我们或许曾在路口徘徊过,也有不少人探错了道路。但恰当借鉴西方绘画的造型,透视,丰富完善我国传统绘画,始终保持着自身民族特色的成功人士也大有人在。当代著名工笔人物画家何家英便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何先生将西方的空间透视与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传承了中国绘画要求的“以线造型”“骨法用笔”。在显示现代工笔人物画独立形式美感的同时,又传达出了描绘对象真实的体、面、空间关系。他的线条简洁而结实,变化丰富又紧贴物体结构,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之美又带着西方绘画用线的理性。在他一系列女性题材的工笔作品中,从广大的人性视角出发,着意表现人性内涵,在他笔下的女性既避免了程式和概念化的空洞和浮泛,又不显做作之态。如其作品《秋冥》将传统线描的形式与西方绘画的写实造型相结合,赋予了画中女子忧郁的情绪和高洁的神态。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先生所追求地“繁浓不如简詹,直肆不如微婉,重而冲不如轻而清,突而晦不如虚而明”的意境美。

在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家中,以自身独特的女性视角观察和塑造了新时代女性的美,罗寒蕾当数其一,受到了当代众多年轻人的追捧。罗寒蕾本科、硕士均毕业与广州美术学院的国画系,接受到了良好的基本功训练,在她本科时就曾两次临摹过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如她自己所言,每一次描摹都能与古人的神思更加近距离地碰撞,都能更加触摸到中国传统画的线条之美。对于绘画的“纯净”画家有种近乎偏执的追求,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只为勾描一片平整的背景。她塑造的女性质朴、单纯、高洁。在滚滚的岁月流逝中静默地绽放着静谧的女性之美。在罗寒蕾的笔下,线条仿佛被灌输了生命,如烟如云,起承转合变化丰富,她的追捧者甚至为她的线条起了一个如诗的名字——韩烟描。这不仅得益于她扎实的基本功素养,也与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绘画的虔诚追求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在她的画中我们能触到线条的呼吸,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温暖。

二、 总结

    笔墨对于中国画的制高低位是不可或缺的,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单位语言,也是工笔人物画的基础。在观赏一幅中国画时,评鉴画面的线条笔墨是首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笔墨的训练,才能给自己画面中的线条灌输生命。工笔人物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历史发展之必然。接纳和融合外来文化也是时代融合的选择。但在吸收创新的同时,我们需站稳本民族的历史,中华文化历来就有伸延与借鉴的传统,中华民族的绘画有其自身的造型规律和手法,我们需在中国的艺术语境下学习传统绘画,中国画与中国的历史是紧密结合的,它无法脱离传统,只有充分理解了它的特征和内涵后,才可能“行之很远”。建立民族自信,保持民族特色,沟通民族传统,在此前提之下与当代艺术发展相协调,才是当代工笔应行之路。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