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方言词汇使用的代际差异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灌云方言;代际差异;词汇差异 ;语言变异
正文
一、引言
受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由于地域、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地域方言在不同社会群体的使用中呈现出很明显的差异。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的发展变化一般都会引起词汇的演变。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是词汇中有所反映 (陈原,1983)。近十年来,一些学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这种词汇使用差异展开了调查与研究。谢桂香 (2010) 研究了湘西南苗族平话的词汇变异情况,她指出年龄是制约词汇变异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岳彦廷(2012)分析了影响平定方言城区常用词变异的不同情况,在社会因素方面,他主要对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素进行了讨论。诸萍(2015)对比了高淳方言中的新派词汇与老派词汇并总结了二者的差异,指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最终新派词汇必将取代老派词汇且逐渐向普通话靠拢。同时,昊秋元(2016)也详细分析并描写了监利方言在老、中、青、少四代人间的使用演变情况与现状,得出青派方言是监利方言词汇演变的分水岭且监利方言词呈现出不断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的结论。张炜卓(2017)揭示了哈尔滨方言由老派词汇到新派词汇的演变规律并全面、系统地描述了新、老派词汇的差异。陈斯舒(2020)以宿松方言词汇代际比较为切入点,多角度考察老中青三代词汇的使用差异,并由此考察宿松方言词汇的变化。可见,近些年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的研究较为丰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年龄是影响语言变异的重要因素,由于前人还未具体的从年龄角度对灌云城区的方言词汇使用做过研究,本文基于这一空白,对不同年龄群体的方言词汇使用状况进行调察,分析其差异,探索方言词汇代际变化的规律与原因,并预测方言词汇发展的趋势。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背景与研究问题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发展变化也最为迅速,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是词汇中有所反映。随着近些年普通话在人群中逐渐推广,它成为人们交流最通行与必要的语言。受到普通话普及的影响,普通话词汇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方言使用中,形成了方言的普通话变式,成为方言的一部分,有的甚至代替了原来的方言变式。普通话变式往往在青年人群体中使用居多,因此与中老年的方言使用情况产生了差异。生活在灌云城区的人们的主要通行交际语言为灌云方言,但老中青三代人在方言词汇的使用上不同。(比如在下文研究当中,在使用灌云方言时,中老年人更倾向于用“棒头”来描述玉米,而青年人大多倾向于用普通话变式“玉米”来表示玉米.) 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灌云城区人们的方言使用当中。为了进一步探究灌云城区老中青三代人在方言词汇使用上的不同情况,以及这种差异在不同类型词汇上的体现与背后的原因,笔者设计了此次调查。
基于社会语言学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1)灌云方言词汇使用的代际差异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差异?
(2)目前部分方言词汇的具体使用状况(使用方言变式还是普通话变式? 以及是否存在两者都用的情况?)
(二)调查内容的选择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词汇,在变项的确定上,我们对《灌云方言志》中的词汇进行了搜索与筛选,考虑到方言词汇数量繁多,我们筛去了较为久远的,当代社会生活中已经不常见的词汇,最终本文依据《灌云方言志》中收录的词汇选择了45个较为通俗日常的方言词作为本次调查的样本。方言词汇按不同类别:动作、人称等等共分为9组,每组5个词汇。所调查的每个变项均有两个变式,第一个变式为方言词,第二个变式属于普通话词汇。
(三)调查对象的确定
根据研究目标确定本研究的自变量为年龄,关于调查对象的选择,忽略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了同一地域不同年龄段的人展开调查,调查范围在灌云县城范围内,调查人皆为土生土长的灌云城区人,都心理认同自己为灌云人,且都能够熟练使用当地方言,且目前工作、生活也在灌云。本次调查共有45名调查人,根据年龄将他们均分为青年组(20—39岁),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99岁)三组,且每组的人数相同,均为15人。年龄分布如表1。依据被调查者出生的时代与社会背景,我们采取了这样的年龄划分方式,不同组别成员的经历都对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20岁以下的人群,由于其社会阅历与知识储备较少,代表性不强,故本研究舍去了青少年群体。
表1 调查人年龄分组情况
年龄段 | 青年(20-39岁) | 中年(40-59岁) | 老年(60-99岁) | 合计 |
人数 | 15 | 15 | 15 | 45 |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方式,以年龄为划分依据,将被调查者分为老中青三组,再结合滚雪球式抽样的方法,先在同学,亲戚,朋友等较小的范围内寻求受访人,再让他们进一步邀请身边熟识的亲友接受问卷调查。最终一共收集到48份问卷,筛除3份无效问卷后,共获得45份有效问卷作为分析样本,三组样本人数分别为:老年组15人、中年组15人、青年组15人。
下面随机列举了几题调查问卷中的题型,题型如下:
4.说方言时,您会倾向于用哪一个词表示拿? [单选题]
○A.掯(ken) |
○B.拿 |
○C.两个都用
10.说方言时,您会倾向于用哪一个词表示玩耍? [单选题] * ○A.皮麻 (pi ma)○B.玩耍○C.两个都用
18.说方言时,您会倾向于用哪一个词表示玉米? [单选题] * ○A.棒头○B.玉米○C.两个都用
|
2.访谈法
考虑到一些老年人不会使用问卷调查,我们对老年人采用访谈的形式,访谈结果最终以答案记录到调查问卷当中。本次调查使用了解释、提示、举例等方式,以求获取真实鲜活的方言材料。在本文撰写之前,笔者利用假期进行调查,向被调查者仔细询问被调查的词语。调查过程中,调查者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用方言或者普通话来解释词语,解释时做出动作或呈现实物加以辅助,遇到较难理解的词语,则采用图片提示等形象的方法;对于难以解释的词语,则提供一定的语境,尽量使被调查人迅速理解调查词的含义。
询问方式如下:
(1)向被调查者直接询问:说方言时,您平常更倾向于说哪一个词来表示“玉米”,或者会有两个都用的情况吗?
(2)向被调查者呈现实物或其图片:图片上的事物您认识吗?您最习惯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它呢?
(3)向被调查者描述某个事物、现象或比划某个动作,询问被调查者日常如何表达这个词?
三、调查结果
总的来看,老年人基本上都选择了方言变式,经统计,平均老年人使用方言变式的占比超过90%。在词汇的使用上,青年人和老年人有较大的差异,可见,青年人的词汇使用是灌云方言词汇演变的分水岭。老年人依然维持方言变式,尽管青少年在一些词汇的使用上和老年人保持一致,由于普通话的使用在青年人中占优势,大部分较老的词汇变式几乎不被使用,青年人所用的词汇已经在向普通话靠拢,然而中年人则处于两者的过渡阶段,部分的词汇使用在向青年人趋同,部分则维持原貌,与老年人一致。总体而言,灌云城区方言的老派特征正在弱化,并逐渐向普通话靠拢。下面主要分析目前词汇使用的发展趋势,在青年人中词汇的使用情况。
(1) 表示动作类
方言词汇 | 变式使用情况 | 青年 | 百分比 | 中年 | 百分比 | 老年 | 百分比 | 合计 |
刳 | 刳 | 3 | 20% | 7 | 47% | 15 | 100% | 22 |
刮 | 4 | 27% | 4 | 27% | 0 | 0% | 11 | |
两个都用 | 8 | 53% | 4 | 27% | 0 | 0% | 12 | |
掯 | 掯 | 2 | 13% | 6 | 40% | 13 | 87% | 21 |
拿 | 4 | 27% | 6 | 40% | 0 | 0% | 10 | |
两个都用 | 9 | 60% | 3 | 20% | 2 | 13% | 14 | |
踊
| 踊 | 5 | 33% | 6 | 40% | 8 | 53% | 19 |
动 | 3 | 20% | 3 | 20% | 1 | 7% | 7 | |
两个都用 | 7 | 47% | 6 | 40% | 6 | 40% | 19 | |
悠 | 悠 | 5 | 33% | 8 | 53% | 14 | 93% | 23 |
甩 | 4 | 27% | 3 | 20% | 0 | 0% | 7 | |
两个都用 | 6 | 40% | 4 | 27% | 1 | 7% | 15 | |
淴 | 淴 | 2 | 13% | 8 | 53% | 12 | 80% | 22 |
洒 | 5 | 33% | 3 | 20% | 2 | 13% | 10 | |
两个都用 | 8 | 53% | 4 | 27% | 1 | 7% | 13 |
在表示动作的词中,老年人基本使用方言变式,占比分别为100%,87%,53%,93%,80%,很明显青年人在动词的两个变式上的使用情况基本平衡,其中大部分青年人选择两个都用的情况,占比分别为53%,60%,47%,40%,53%,中年人则介于二者中间。这可能是由于动作类词汇在方言中属于最基本的词汇,在生活中最常用,使用频率最高,故普通话变式并未完全取代方言变式,而是达到了平衡使用的状态。
(2)表示行为类
方言词汇 | 变式使用情况 | 青年 | 百分比 | 中年 | 百分比 | 老年 | 百分比 | 合计 |
㧅菜 | 㧅菜 | 11 | 73% | 11 | 73% | 14 | 93% | 36 |
夹菜 | 0 | 0% | 2 | 13% | 1 | 7% | 3 | |
两个都用 | 4 | 27% | 2 | 13% | 0 | 0% | 6 | |
插寡 | 插寡 | 5 | 33% | 6 | 40% | 15 | 100% | 26 |
聊天 | 2 | 13% | 3 | 20% | 0 | 0% | 5 | |
两个都用 | 8 | 53% | 6 | 40% | 0 | 0% | 14 | |
皮麻 | 皮麻 | 10 | 67% | 10 | 67% | 15 | 100% | 35 |
玩耍 | 2 | 13% | 2 | 13% | 0 | 0% | 4 | |
两个都用 | 3 | 20% | 3 | 20% | 0 | 0% | 6 | |
看洋闹 | 看洋闹 | 2 | 13% | 4 | 27% | 15 | 100% | 21 |
看热闹 | 4 | 27% | 5 | 33% | 0 | 0% | 9 | |
两个都用 | 9 | 60% | 6 | 40% | 0 | 0% | 15 | |
侃空 | 侃空 | 5 | 33% | 8 | 53% | 14 | 93% | 27 |
撒谎 | 1 | 7% | 1 | 7% | 0 | 0% | 2 | |
两个都用 | 9 | 60% | 6 | 40% | 1 | 7% | 15 |
在表示行为的词中,表示聊天、看热闹、撒谎的两个变式的使用情况在青年人中基本平衡,大部分人选择了两个都用的情况,占比最多,分别为53%,60%,60%。在另外两个变项上,方言词保持的较好,使用“㧅菜”的青年人占比73%,使用“皮麻“的青年人占比67%,青年人更倾向于使用方言词“㧅菜”与“皮麻”。
(3)表示人称类
方言词汇 | 变式使用情况 | 青年 | 百分比 | 中年 | 百分比 | 老年 | 百分比 | 合计 |
大大 | 大大 | 0 | 0% | 5 | 33% | 14 | 93% | 19 |
爸爸 | 14 | 93% | 7 | 47% | 0 | 0% | 21 | |
两个都用 | 1 | 7% | 3 | 20% | 1 | 7% | 5 | |
老奶 | 老奶 | 9 | 60% | 10 | 67% | 15 | 100% | 34 |
奶奶 | 2 | 13% | 3 | 20% | 0 | 0% | 5 | |
两个都用 | 4 | 27% | 2 | 13% | 0 | 0% | 6 | |
老爹 | 老爹 | 11 | 73% | 12 | 80% | 15 | 100% | 38 |
爷爷 | 2 | 13% | 2 | 13% | 0 | 0% | 4 | |
两个都用 | 2 | 13% | 1 | 7% | 0 | 0% | 3 | |
小兄 | 小兄 | 3 | 20% | 2 | 13% | 12 | 80% | 17 |
弟弟 | 9 | 60% | 9 | 60% | 1 | 7% | 19 | |
两个都用 | 3 | 20% | 4 | 27% | 2 | 13% | 9 | |
小揪 | 小揪 | 9 | 60% | 9 | 60% | 13 | 87% | 31 |
小孩 | 3 | 20% | 1 | 7% | 0 | 0% | 4 | |
两个都用 | 3 | 20% | 5 | 33% | 2 | 13% | 10 |
在表示人称类的词中,选择“爸爸”的青年人占比93%,“大大”几乎完全转用为“爸爸”,选择“弟弟”的青年人占比“60%”,这说明大多数青年人更倾向用“弟弟”代替“小兄”。而方言词“老爹”、“老奶”、“小揪”明显在青年人中保留的较好,使用者占比分别为73%,60%,60%,大部分青年人仍然仅使用方言词。
(4) 表示植物类
方言词汇 | 变式使用情况 | 青年 | 百分比 | 中年 | 百分比 | 老年 | 百分比 | 合计 |
棒头 | 棒头 | 3 | 20% | 9 | 60% | 14 | 93% | 26 |
玉米 | 2 | 13% | 3 | 20% | 0 | 0% | 5 | |
两个都用 | 10 | 67% | 3 | 20% | 1 | 7% | 14 | |
地蛋 | 地蛋 | 3 | 20% | 7 | 47% | 14 | 93% | 24 |
土豆 | 3 | 20% | 2 | 13% | 0 | 0% | 5 | |
两个都用 | 9 | 60% | 6 | 40% | 1 | 7% | 16 | |
洋柿子 | 洋柿子 | 5 | 33% | 8 | 53% | 15 | 100% | 28 |
西红柿 | 1 | 7% | 2 | 13% | 0 | 0% | 3 | |
两个都用 | 9 | 60% | 5 | 33% | 0 | 0% | 14 | |
莴机苔子 | 莴机苔子 | 13 | 87% | 11 | 73% | 15 | 100% | 39 |
莴苣 | 0 | 0% | 1 | 7% | 0 | 0% | 1 | |
两个都用 | 2 | 13% | 3 | 20% | 0 | 0% | 5 | |
旦麦 | 旦麦 | 9 | 60% | 8 | 53% | 11 | 73% | 28 |
大麦 | 4 | 27% | 3 | 20% | 1 | 7% | 8 | |
两个都用 | 2 | 13% | 4 | 27% | 3 | 20% | 9 |
在表示植物类的词中,表示玉米、土豆、西红柿的两个变式的使用情况在青年组中基本平衡,大多数人在这三个词上都选择了两个都用的选项,占比67%,60%,60%。而对于莴苣和大麦,青年人更倾向于只会用方言词来表示。
(5) 表示时间节令类
方言词汇 | 变式使用情况 | 青年 | 百分比 | 中年 | 百分比 | 老年 | 百分比 | 合计 |
八月半 | 八月半 | 8 | 53% | 9 | 60% | 14 | 93% | 31 |
中秋节 | 1 | 7% | 1 | 7% | 0 | 0% | 2 | |
两个都用 | 6 | 40% | 5 | 33% | 1 | 7% | 12 | |
五月冬 | 五月冬 | 7 | 47% | 10 | 67% | 12 | 80% | 28 |
端午节 | 2 | 13% | 1 | 7% | 0 | 0% | 3 | |
两个都用 | 6 | 40% | 4 | 27% | 3 | 20% | 14 | |
三十晚 | 三十晚 | 11 | 73% | 11 | 73% | 14 | 93% | 36 |
除夕 | 0 | 0% | 0 | 0% | 0 | 0% | 0 | |
两个都用 | 4 | 27% | 4 | 27% | 1 | 7% | 9 | |
晌心 | 晌心 | 2 | 13% | 3 | 20% | 10 | 67% | 15 |
中午 | 11 | 73% | 4 | 27% | 0 | 0% | 15 | |
两个都用 | 1 | 7% | 8 | 53% | 5 | 33% | 14 | |
以早 | 以早 | 1 | 7% | 2 | 13% | 9 | 60% | 12 |
以前 | 11 | 73% | 8 | 53% | 5 | 33% | 24 | |
两个都用 | 3 | 20% | 5 | 33% | 1 | 7% | 9 |
在表示时间节令类的词中,在青年人的使用情况中,可见“八月半”、“五月冬”“三十晚”保存的较好,使用者占比为53%,47%,73%,其中“三十晚”保存的最好,几乎没有人完全改用为“除夕”,使用普通话变式“中午”人数占比73%“以早”几乎被“以前”取代,“晌心”也几乎被“中午”取代。这可能是由于节日词的方言形式是一种传统标签,和风俗一样深入人心,故使用者较多。
(6)表示食物类
方言词汇 | 变式使用情况 | 青年 | 百分比 | 中年 | 百分比 | 老年 | 百分比 | 合计 |
猫耳饺子 | 猫耳饺子 | 1 | 7% | 4 | 27% | 8 | 53% | 13 |
馄饨 | 11 | 73% | 5 | 33% | 4 | 27% | 20 | |
两个都用 | 3 | 20% | 6 | 40% | 3 | 20% | 12 | |
望葵 | 望葵 | 11 | 73% | 10 | 67% | 15 | 100% | 36 |
瓜子 | 1 | 7% | 1 | 7% | 0 | 0% | 2 | |
两个都用 | 3 | 20% | 4 | 27% | 0 | 0% | 7 | |
元宝 | 元宝 | 3 | 20% | 3 | 20% | 9 | 60% | 15 |
汤圆 | 10 | 67% | 6 | 40% | 6 | 40% | 22 | |
两个都用 | 2 | 13% | 6 | 40% | 0 | 0% | 8 | |
油果子 | 油果子 | 0 | 0% | 3 | 20% | 9 | 60% | 12 |
油条 | 13 | 87% | 6 | 40% | 6 | 40% | 25 | |
两个都用 | 2 | 13% | 6 | 40% | 0 | 0% | 8 | |
茶 | 茶 | 3 | 20% | 4 | 27% | 9 | 60% | 16 |
水 | 3 | 20% | 7 | 47% | 0 | 0% | 10 | |
两个都用 | 9 | 60% | 4 | 27% | 6 | 40% | 19 |
在表示食物类的词中,青年人更倾向于用“馄饨”、“汤圆”、“油条”代替“猫耳饺子”、“元宝”、“油果子”,其中“油条”几乎完全代替了“油果子”。但大多数青年人仍然使用“望葵”来表示瓜子,占比73%。而对于表示水的两个变式基本达到了平衡,大部分青年人选择了两个都用,占比60%。
(7)表示动物类
方言词汇 | 变式使用情况 | 青年 | 百分比 | 中年 | 百分比 | 老年 | 百分比 | 合计 |
蚂蝇 | 蚂蝇 | 2 | 13% | 7 | 47% | 15 | 100% | 24 |
蚂蚁 | 8 | 53% | 4 | 27% | 0 | 0% | 12 | |
两个都用 | 5 | 33% | 4 | 27% | 0 | 0% | 9 | |
蛙子 | 蛙子 | 4 | 27% | 7 | 47% | 13 | 87% | 24 |
青蛙 | 11 | 73% | 5 | 33% | 2 | 13% | 18 | |
两个都用 | 0 | 0% | 2 | 13% | 0 | 0% | 2 | |
小乌子 | 小乌子 | 0 | 0% | 3 | 20% | 9 | 60% | 12 |
蝌蚪 | 13 | 87% | 9 | 60% | 6 | 40% | 28 | |
两个都用 | 2 | 13% | 3 | 20% | 0 | 0% | 5 | |
蚯线 | 蚯线 | 4 | 27% | 7 | 47% | 15 | 100% | 26 |
蚯蚓 | 8 | 53% | 5 | 33% | 0 | 0% | 13 | |
两个都用 | 3 | 20% | 3 | 20% | 0 | 0% | 6 | |
癞咕子 | 癞咕子 | 5 | 33% | 10 | 67% | 15 | 100% | 30 |
癞蛤蟆 | 7 | 47% | 3 | 20% | 0 | 0% | 10 | |
两个都用 | 3 | 20% | 2 | 13% | 0 | 0% | 5 |
在表示动物类的词中,青年人更倾向用普通话词汇表达相应意思的动物,选择普通话变式的青年人占比53%,73%,87%,53%,47%,其中使用“小乌子”的青年人占比为0,几乎被“蝌蚪”取代,“癞咕子”保留的较其它词好一些。这可能是由于动物类词的方言形式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低的缘故,且较为俗鄙,而青年人对动物的认知大多是在使用普通话的情境下。
(8)表示物品事物类
方言词汇 | 变式使用情况 | 青年 | 百分比 | 中年 | 百分比 | 老年 | 百分比 | 合计 |
条把子 | 条把子 | 10 | 67% | 10 | 67% | 14 | 93% | 34 |
扫帚 | 1 | 7% | 0 | 0% | 0 | 0% | 1 | |
两个都用 | 4 | 27% | 5 | 33% | 1 | 7% | 10 | |
三根巾 | 三根巾 | 5 | 33% | 7 | 47% | 12 | 80% | 24 |
背心 | 4 | 27% | 3 | 20% | 2 | 13% | 9 | |
两个都用 | 6 | 40% | 5 | 33% | 1 | 7% | 12 | |
汤瓢子 | 汤瓢子 | 9 | 60% | 7 | 47% | 12 | 80% | 28 |
勺子 | 2 | 13% | 5 | 33% | 3 | 20% | 10 | |
两个都用 | 4 | 27% | 3 | 20% | 0 | 0% | 7 | |
家天 | 家天 | 6 | 40% | 10 | 67% | 15 | 100% | 31 |
院子 | 2 | 13% | 1 | 7% | 0 | 0% | 3 | |
两个都用 | 7 | 47% | 4 | 27% | 0 | 0% | 11 | |
塘灰 | 塘灰 | 10 | 67% | 11 | 73% | 15 | 100% | 36 |
灰 | 2 | 13% | 0 | 0% | 0 | 0% | 2 | |
两个都用 | 3 | 20% | 4 | 27% | 0 | 0% | 7 |
在表示物品事物类的词中,在表示扫帚、勺子、灰的两个变式的使用上,青年人大多选择方言变式,占比分别为67%,60%,67%,在表示背心,院子的两个变式的使用上,青年人大多选择两个都用的情况,占比分别为40%,47%。
(9)表示身体部位类
方言词汇 | 使用情况 | 青年 | 百分比 | 中年 | 百分比 | 老年 | 百分比 | 合计 |
下箍壳 | 下箍壳 | 6 | 40% | 5 | 33% | 15 | 100% | 26 |
下巴 | 6 | 40% | 5 | 33% | 0 | 0% | 11 | |
两个都用 | 3 | 20% | 5 | 33% | 0 | 0% | 8 | |
髁头 | 髁头 | 10 | 67% | 10 | 67% | 15 | 100% | 35 |
膝盖 | 1 | 7% | 3 | 20% | 0 | 0% | 4 | |
两个都用 | 4 | 27% | 2 | 13% | 0 | 0% | 6 | |
手脖 | 手脖 | 11 | 73% | 11 | 73% | 15 | 100% | 37 |
手腕 | 0 | 0% | 3 | 20% | 0 | 0% | 3 | |
两个都用 | 4 | 27% | 1 | 7% | 0 | 0% | 5 | |
吞子 | 吞子 | 8 | 53% | 7 | 47% | 12 | 80% | 27 |
嗓子 | 4 | 27% | 4 | 27% | 0 | 0% | 8 | |
两个都用 | 3 | 20% | 4 | 27% | 3 | 20% | 10 | |
手指盖 | 手指盖 | 11 | 73% | 10 | 67% | 15 | 100% | 36 |
指甲 | 0 | 0% | 1 | 7% | 0 | 0% | 1 | |
两个都用 | 4 | 27% | 4 | 27% | 0 | 0% | 8 |
在表示身体部位类的词当中,方言变式保持的较好,与老年人一致,青年人更倾向于用方言词汇来形容自己的身体部位,每一个词选择方言词汇的人数都大于选择普通话词汇的人数,选择方言变式的青年人占比分别为40%,67%,73%,53%,73%。其中选择使用“手腕”以及“指甲”的青年人占比为0%。这可能是由于身体部位类方言的使用更经常处于口语的语境之下,而方言变式较之普通话变式更加通俗上口,诙谐风趣,故使用者较多。
四、结论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法与访谈法,对灌云城区老中青三代的方言词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进一步分析。由于社会各类事物的变化发展不均衡,灌云方言词汇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青年一代则是词汇使用演变的分水岭,方言词汇演变在变化中也有稳定的一面,变化体现在青年人最初就在部分的词汇使用上选择了改用新的形式,而稳定则体现在青年人对部分老派词汇变式的保持与继承。目前,灌云方言的总体趋势是正在逐步向普通话靠拢,这个过程是渐进式的,在词汇中的表现不同步。
老中青三代间存在词汇差异,对灌云城区的老中青三代人来说,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经历差异很大且受教育水平普遍没有青年一代高,而且青年一代对新鲜事物的敏锐度高于老中两代,因而青年一代与老中两代的词汇差异更多体现在青年一代对新词语的吸收。这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由于本文仅粗略的调查了部分词汇的使用情况,调查词每大类只选择了五个变项,事实上还忽略了很多其它可考察的词,又考虑到本文调查的词汇及调查对象人数有限,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而词在使用场合、具体语境与使用频率方面,本文未能仔细考察,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斯舒.宿松方言词汇代际使用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20.
[2]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3.
[3] 丁爱侠.江苏赣榆方言词汇的性别差异[J].现代语文,2012(06): 27-28.
[4] 胡萍,谢桂香.湘西南苗族“平话”词汇的年龄变异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0-31.
[5] 吴秋元.监利方言词汇的代际差异[D].湖北大学,2016.
[6] 岳彦廷.平定城区方言常用词变异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
[7] 张可,刘斌.灌云方言志[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8] 诸萍.江苏高淳新、老派方言词汇差异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8):328-329.
[9] 张炜卓.哈尔滨方言新老派词汇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