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摘要
关键词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新医科
正文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的当下,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在传统教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学基础上,同时进行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旨在培育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临床实践问题、将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作为从医神圣职责、具有大医精诚和救死扶伤精神的高层次“新医科”人才。“新医科”是新时代要求下的医科,要求对医学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更应做好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是对人体的血液、尿液、粪便、分泌物等标本进行一般理学、化学、病原学和形态学的检测,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健康状况评价和科学研究提供客观的检验依据。这门课程的学习质量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密切相关,随着时代飞速发展,人们对临床医学检验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水平,也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信仰、职业情感等职业素养是一个值得探索与研究的课题。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途径的培育,其中,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关键的作用,因此,对于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将“德医交融”模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则可充分挖掘专业学科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传达、渗透给学生,最终培育出精湛的医技、高尚的医德素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能型医学检验人才!
一、在《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以培养精湛医技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德医交融,是医学高等教育的宗旨,需要各类学科与课程的协同作用,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3]。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人们就医理念日益变化,对医疗人员的要求已不单单只是体现在医术方面,而是全方位的需求,比如人文关怀、情感认同、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培育临床医学检验学生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从知识、素质双方面加以引导。但在实际育人过程中,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依然更加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实验授课则注重实验原理、方法和结果分析、临床实践等的讲授,对于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或是弱化思政教育在专业授课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很好的将专业学科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教书与育人出现脱节现象,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不能有效融合,难以发挥协同效应,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更加重视专业水平的提高,而忽略职业素养的学习,容易出现职业责任感欠缺、职业信仰淡薄等问题。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除了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因此,在《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在《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建议举措
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教学有机融合,是一个不断探索、研究、实践的过程。首先,高校教师是育人的关键因素,是推进和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力量,其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决定着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授课教师要加强、提升自身在思政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思政课教师不是检验专业教师,不懂医学知识,不了解检验专业内容,与专业课教师也缺乏沟通、交流,致使“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出现了脱节的情况,两者不能有效对接,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之间难以形成协同效应,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医者精神、专业知识与技能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这门课程与临床联系密切,主要由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所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侧重检验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在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的是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使其停滞在倡导水平,导致思政教学水平有限。故培育教师“课程思政”新理念、专业学科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教学艺术和师风师德对教学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4]。
其次,深度挖掘思政资源,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点,加深对“新医科”内涵的理解,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修订《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明确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思政教育元素,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中加入素质目标和德育目标,还要挖掘案例、事例等思政内容,寻找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恰当的结合点,将思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体现出来。课堂内部通过引入最新时事热点或科研成果,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5],进而强化人文关怀、职业素养、情感认同教育,准确把握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和平衡。
此外,还需要再优化教学方法、手段上下功夫。思政教育内容切入点合适、合情合理的同时,也要注意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容易产生认同和共鸣,利于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开展、实施。现在信息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工具,采用多样化、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内容和增加课堂趣味性,使融入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能够引起医学检验学生的兴趣,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检验专业知识的学习。
最后,考核评价也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掌握情况等都需要通过考核体现。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同时融入课程思政考核内容,从专业知识技能到学生综合素养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一)强化育人能力,夯实教师育人思想政治基础
教师思政是课程思政的前提与基础[6]。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7]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了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专业课教师要加强思政理论学习,提高师德师风修养,不断提升思政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如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线上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随堂学习思政教师授课、网络查阅思政教育相关文献等等,不断提高教师自我政治理论素养。平时也要向品德高尚、学术精湛的优秀教师学习,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高自我修养。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研讨会、讲座、培训、比赛,不断磨练自己的课程思政能力,不断提升课程育人、专业育人能力。
(二)基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融通”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案例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要素,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使思政教育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8]。如何将抽象的思政理论与实际结合,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呢?如何巧妙的将思政要素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共鸣、兴趣的同时,延伸到自我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主动提升呢?这都是亟待解决和探索的问题。《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知识点繁多,逻辑性强,涉及的生物安全、人文关怀等问题很多,教学内容、知识点特点鲜明,需充分、深度挖掘思政要素,才能有机融合。
1.思政教育有机融入理论教学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理论课部分可以以理论知识为中心,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将思政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例如,在临床基础检验学的发展中融入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检验人员的“检以求真,验以求实”的职业精神,感受科学家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科学自信,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的道理;在白细胞分类中引入医学工作者的职责与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培养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发展,引入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其探索精神;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等检验项目讲授时,要强调这些检测结果在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观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实验教学
医学专业课程可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见习、实习及各种课外活动,使其不枯燥、不抽象,不会给学生以牵强、生硬的感觉,有效拓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职业道德的途径[9]。如在静脉采血中结合浙江省某医院因技术人员违反“一人一管一抛弃”操作规程,造成5名生殖免疫抗体治疗者感染 HIV 事件,给学生敲警钟,告诉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在日常工作、实验操作中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时刻谨记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临床日常工作的重要性;在静脉采血实验中,讲授医疗垃圾分类的知识,强调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生物安全的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习惯;分析血常规检测结果报告中的数值和直方图,分析是否达到复检规则的要求,是否需要进行手工检测,从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在讲授血涂片的制备时,告知学生在吸取同一试管血标本时使用同一只吸管,让学生树立节约、环保理念;实验操作分组练习,在实验过程中相互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注重课程教学方法,实现思政教育高效渗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除了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点之外,也要注意如何将思政点与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深入,以便于学生产生认同与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思想与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不断探索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了解、学习、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与理念,将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先进性集为一体,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都可以用来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高效渗透,从而提高素质教育的培养效果。
(四)加强素质培养考核,采用多维评价方式,展示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考核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性的前提[10]。为了检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情况,可将单一的结果性考核改为包括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表达能力结合的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并采用“线上线下”成绩结合的方式最终确定考核成绩,将考核与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如模拟临床中静脉采血,通过学生的操作、与患者的沟通、语言表达、医疗垃圾的分类等细节综合考核;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后通过课堂提问或线上检测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学生对专业课中思政内容的重视;笔试考核中增加临床基础检验案例分析,设置与素质、价值观、道德等相关的问题,做到考核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进行同步考核。
三、结语
在《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重大,是培育“新医科”专业人才的关键。在本文中,通过提升检验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使授课教师重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并且具有能够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能将时事热点等思政元素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优化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不再枯燥,能够使更多的医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成绩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考核的形式,在各类考核中融入丰富的思政内容,促使学生对思政学习重视起来。
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结合,从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职业素养、医德精神等方面既满足人们对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多重要求与期待,也培养出了更多技术精湛、医德崇高的高质量“新医科”医学检验人才,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成为新时代的引领者。同时,在思政教育渗透的过程中,专业任课教师育人功能和职责得以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德育能力和意识也得以提升,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授业、解惑”而不“传道”的现象,实现了教书与育人协调与统一。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的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探索与建设经验对临床输血检验技术、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其他医学检验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今后,需进一步挖掘本课程的育人功能,持续创新,不断优化课程建设,全力培养医术精湛且医德崇高的“新医科”医学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莹,喻荣彬,陈峰等.健康中国战略下新医科的建设任务与发展路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
[2]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16-12-08) [2021-01-18].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l.
[3]闵辉 . 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7).
[4]王春芳,周敬烽,罗艳红等.德医交融:课程思政教育在检验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2019.
[5]王艳琴,易艳军,蒋显勇等.《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
[6]王晓东,葛晓冬,李妮.新时代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 28].教育部网站,http://www.gov.cn /zhengce /zhengceku /2020-06 /06 /content_5517606.htm.
[8]王颖,夏强,樊华妍.新医科视域下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例[J].生命的化学,2021.
[9]赵臣,袁忠海,侯毅鞠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0.
[10]董雯,林华,潘凌鸿等.新医科背景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