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途径探讨
摘要
关键词
高校教育;思政育人;红色资源;融合教育
正文
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大思政”格局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的新时代,如何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是高校思政育人需要高度重视的工作,同时也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优化和完善,倾力构建高校思政育人机制,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资源利用以及红色教育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大学生的“红色记忆”,有效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当前高校思政育人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尽管能够按照要求组织实施,而且也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升,但思政育人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红色资源还没有科学、系统、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当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红色文化教育仍然相对比较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对此,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和实现方式,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红色资源融合教育面临的制约因素,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大力推动红色资源融合教育实现更大突破。
一、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性
红色资源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引导性、教育性,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灿烂文脉。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于高校来说,在培养人才方面应当深入研究怎样培养人才和培养什么样人才进行深入研究,从政治、文化、战略高度进行设计和安排。对此,高校在开展思政育人的过程中,应当深刻理解和认识红色资源融合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实施,努力使红色资源更科学、更系统、更有效融入到思政育人当中,提升高校人才建设整体水平。
深入分析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性,突出表现为:众所周矢,红色资源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具有很强的教育、引导、服务功能,特别是由于其政治性较强,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政育人当中,不仅对构建“大思政”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也能够对三全育人具有积极影响,对于构建“文化育人”体系更具有长远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如通过传承、弘扬、创新红色文化,可以使更多的红色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当中,使学生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四个自信”的理解更加透彻;将红色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政育人当中,还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创新,特别是对于构建多元化、系统化、融合性的思政育人模式更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作用,在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将红色文化与茶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可以使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进行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文化自信、道德情操,如积极探索将“茶道、茶礼、茶德”与红色文化进行有效结合,运用茶文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在开展西柏坡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的过程中,融入了“茶诗”、“茶戏剧”等内容,使大学生对党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听党话、跟党走”的意识更强[1];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当中还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够使党性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如通过对红色资源进行挖掘、收集、开发和利用,大力加强资源整合,并成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资源,研究式、体验式、参与式、音像式、展示式、讲授式方法都可以应用于党性教育当中,其互动性、参与性、故事性、学习性更强,大学生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制约因素
从当前高校思政育人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将红色资源纳入到思政育人当中,而且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合教育模式,使红色资源融合教育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进步,但按照较高标准和要求进行分析,个别高校在实施红色资源融合教育方面还没有进行科学设计,而且在系统安排方面也相对比较薄弱,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育人的有效性仍然不强,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需要认真改进。
(一)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比较薄弱
深入分析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制约因素,比较突出的就是个别高校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还没有正确处理好红色资源深度开发与红色资源有效利用的关系,红色资源融合教育体系相对比较薄弱。例如:有的高校在开展红色资源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只是局限于书本以及现有文献资料,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缺乏系统性、立体化和区域性特点,对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收集、整理、应用不够到位,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创新。此外,有的高校不注重对红色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红色资源相关的数据、文献、声音、图片、照片、歌曲、戏曲、标准、电影等还没有完全纳入到思政育人当中,红色资源融合教育缺乏系统性。
(二)红色资源融合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从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制约因素来看,除了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到位之外,也包括有的高校不注重构建红色资源融合教育机制,特别是还没有将其纳入到三全育人当中,红色资源融合教育的规范化、长期性、战略性不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仍然存在很多不到位的方面。例如:有的高校在实施思政育人的过程中,尽管对“四个意识”教育给予了重视,但也只是局限于字面的理解,还没有将“四个意识”教育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际等方方面面,“四个意识”的指导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红色资源融合教育机制不够完善,也包括有的高校不注重将其纳入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当中,特别是红色资源还没有很好的融入“课程思政”[2]。
(三)学生主体作用整体发挥不够到位
从根本上来说,思政育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从主观上深刻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提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因而,要想将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到高校思政育人当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个别高校在这方面缺乏深入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落实不够到位,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协同性、整体性、互动性不强,学生的知行合一意识和能力尚未得到有效培养。例如:有的高校在实施红色资源融合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旅游等诸多方面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红色资源融合教育的实践性比较薄弱,学生的了解、认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意识不强。
(四)思政育人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创新
将红色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政育人当中本身属于模式创新,只有构建具有创新性的思政育人模式,才能使红色资源融合教育实现更大突破,但有的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思政育人模式比较传统的现象较多,必然会导致红色资源融合教育无法实现更大突破。例如:有的教师还没有将红色资源融入教育纳入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当中,特别是线上教育相对较少,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意识不强,“红色网站”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此外,有的教师不注重将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感染熏陶法、比较鉴别法等应用于红色资源融合教育当中,红色文化讲坛、红色歌会、红色演讲、红色论坛等实践性教育模式应用不足。
三、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优化途径
(一)加强红色资源有效开发利用
对于高校思政育人来说,要想使红色资源发挥积极作用,应当将其纳入到“大思政”格局当中,大力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利用的关系,最大限度提升有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应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大力加强红色资源整合力度,既要依托现有的文献资料组织实施,也要将地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纳入到思政育人当中,主要包括各种器具文物、遗迹、革命旧址等各种实物,在此基础上还要将具有“红色精神”特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疫精神、抗洪精神等作为红色资源融合教育的重要内容,制作与红色资源融合教育相关的实物教具、音像教材,加强与红色旅游景区的战略合作,推动红色旅游与红色资源融合教育的深度融合[3]。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红色资源进行挖掘、分析、整理,倾力打造具有思政育人特点的校本课程,为更有效的开展红色资源融合教育奠定基础。
(二)建立红色资源融合教育机制
健全和完善的红色资源融合教育机制,对于促进红色资源融合教育向纵深开展具有很强的保障性。对此,高校应当将红色资源融合教育纳入到三全育人当中,积极探索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的思政育人机制,努力使红色资源融合教育实现更大突破。要大力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机制建设,切实加大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融入到思政育人当中,如深入挖掘红色旧址、红色建筑、红色艺术、红色文献、红色事件、红色器物的精神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共同挖掘、整理、收集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构建全员性思政育人机制[4]。要大力加强红色教育的针对性,如在开展“四史教育”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思政专业教师的作用,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四史教育”的创新路径和科学方法,如到红色景区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红军路、空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不仅可以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忆苦思甜”,促进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情感升华。
(三)促进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红色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政育人当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通过红色资源融合教育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动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结合,如丰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带领大学生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到革命老区考察学习、走访老红军老战士,通过看、听、悟,提高学生思想境界,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也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交流互动,如在开展政策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红色资源与之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互动,通过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了解和认识政策理论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红色载体调查,共同收集和整理红色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达到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协同效果[5]。
(四)大力推动思政育人模式创新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将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当中,还需要大力推动思政育人模式创新,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将红色资源融合教育纳入到校园文化当中,把教育引导与传承推广进行有效结合,既要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也要在传承、推广、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如运用“校园网”定期进行宣传,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要大力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积极创新“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教育,使学生能够对步调一致、统一行动、统一意志的理解更加深刻,并融入到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就业、创业、发展当中,引导学生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努力拼搏。要大力加强“两个维护”教育,从文化的角度组织实施,引导大学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6]。在推动思政育人模式创新方面,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微信、QQ、抖音等社会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传播、弘扬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承者。
综上所述,红色资源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引导功能、服务功能,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作用。因而,如何科学、系统、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大力推动高校思政育人改革和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和教师应当深刻理解和认识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加强红色资源融合教育的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制约因素,制定科学的优化方案,重点要在加强红色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建立红色资源融合教育机制、促进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发挥、大力推动思政育人模式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努力使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育人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促进高校思政育人取得更好成效。
参考文献:
[1]汪小娟.重庆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J].大学,2022(09):41-44.
[2]邹开明.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困境及对策——以广州市区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4):122-125.
[3]雷曦.用活红色资源 上好高校“大思政课”[J].决策探索(下),2021(12):51-52.
[4]徐谦.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育人创新实践研究[J].时代报告,2021(10):102-103.
[5]邹开明.红色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教学刊,2021,7(28):181-184+189.
[6]胡杨.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