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正文
一、 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西方学者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 情感教育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育的情景中,互动的情感关系是学生最终取得学业成功、教师最终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发奋,教师也会因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总和,教师与学生的所有关系,最终都可以归属于情感关系,因此有人说,人在社会上有三种关系是最可依赖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师生关系,情感在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情感的可变性又决定了教育工作的可作为。
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有效提高语文能力,且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形象而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情感是人民追求真善美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注意情感的熏陶。
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1、把情感教育融于课堂之中。
课堂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上课时,教师应努力处理好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培养情感教育的关系,不能一堂课全部学习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堂课全部大谈特谈情感教育。那么,怎样处理好这两方面的教学呢?我认为:可把情感教育融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如在讲述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我就渲染了一种悲愤的教学气愤。教学一开始,我就展示作家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的战斗画卷,接着简介时代背景和本文写作缘由,把它作为理解本文的钥匙。然后用一种悲伤和饱含激情的语调朗读一遍诗歌,把学生带入那种特定的悲愤之中。接着我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朗读并体味重点部分,让学生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去,从而激发他们对反动派血腥屠杀的极大愤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性情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比如在分析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这课文中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我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问题一:“怎样理解‘大约’与‘的确’”?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这样结尾?有何作用?”这本是属于对词语运用、文章内容、写作技巧的理解,而在明白了答案之后,学生就会明确:这是鲁迅对孔乙己的同情、悲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血泪控诉。学生自然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同情、哀叹孔乙己的遭遇,强烈地憎恶旧社会,热爱我们的社会,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有关语文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智力,又熏陶培养了他们所应具备的良好情感。
2、教师将自身情感融入到教育学生中去。
情感的调节作用是指通过对情感的调整而调节人的行为。因此情感教育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学会悦纳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情感取向。
青少年的感情丰富,但缺乏自控能力。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即对自己本来面目的认可、肯定的态度。只有悦纳自己,才可能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己,形成自尊;良好的情感倾向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正确行为的保障。人在良好的情感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容易吸收新成果。一个人如果能够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会为实现理想自我而努力。此外,良好的情感倾向还是实现完整统一人格的基础,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调控情感。
所以,作为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情感上多引导学生、多鼓励学生、多关心学生,才能在教学效果上产生好的结果。
3、在反复朗读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品德教育、情感教育,以情感人,寓情于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教育,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朗读时就可以这样摄入情感生活。在诗中,诗人呼喊对这土地:“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这样的课他们怎么会不喜欢呢?因为每一次语文课他们的情感都会得到激发,他们的思想都会受到洗礼。
4、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有一位教师讲《变色龙》时,首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吧?”学生回答:“不是,是写人的。”教师这样明知故问,就极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师创设的这种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也就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实施。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上课时,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组织管理,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师中心”式的管理。我们的组织管理是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要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冲破知识“禁区”。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探求的热情。同时,还要对学生实行“泛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给予他或她的温暖,并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求。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老师,就会爱乌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把情感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教师的情感为中心,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