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视角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优化设计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初中数学;分层作业
正文
引言:
作业是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之间的桥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载体。大单元教学突破了传统碎片化教学的局限,突出以单元整体为重心,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和递进式学习链条,这和分层作业因材施教的本质是一致的。在双减背景之下,传统的统一化、机械化的数学作业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了,而分层作业通过差异化设计,既可以帮基础薄弱的学生打牢基础,又能够助力学优生拓展提高。由此,大单元教学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分层作业,使作业设计更符合单元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学情,也能促使学生从被动完成作业变为积极探究学习,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锚定单元核心目标,搭建层级递进作业框架
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特点,要求分层作业的设计必须围绕单元核心目标展开,不能出现作业内容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情况。教师需深入剖析单元教学内容,明确单元知识体系、核心概念、能力培养要求,再以此为依据搭建“基础层、提升层、拓展层”的作业层级递进框架,保证各个层次的作业各有侧重、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实数》为例,本单元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性质,掌握实数的运算,感受数系扩充的意义。基础层作业以实数基本概念与简单运算为核心,设计判断给定数是否为无理数、实数加减乘除的基础运算等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单元核心知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层作业侧重于实数知识的灵活应用以及关联整合,设计结合数轴比较实数大小、根据实数性质解决简单化简问题等题目,引导学生加深对实数概念与性质的认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拓展层作业主要针对实数知识的迁移创新和实际应用,布置结合生活情境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探究实数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的规律这样的题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应用能力。三个层次的作业围绕单元核心目标为基础,逐步加深,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稳步提升数学能力。
二、立足学生动态学情,精准划分作业层级
学生学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从大单元教学角度来看,分层作业设计要抛弃以成绩为标准的静态分层方法,立足学生动态学情进行精准分层,确保作业层级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匹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思维状能力、学习习惯及发展潜力等方面考虑,建立动态学情档案,定期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调整作业层级划分。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全等三角形》为例,在单元教学开始阶段,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小测等方式初步了解学生对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以往的学习表现,将学生分为基础层、提升层、拓展层。基础层学生侧重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基本性质,作业以简单的判定证明和性质应用为主;提升层学生以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灵活运用为主,作业涉及稍复杂的多步证明和图形变式问题为主;拓展层学生围绕全等三角形知识与其它几何知识的综合应用,作业以综合性探究题为主。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作业反馈、课堂表现等持续关注学生的进步,对基础层中表现优秀的同学及时调整至提升层,给予更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对于提升层中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适当下调到基础层,帮其夯实基础。动态分层可以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创新作业呈现形式,丰富作业实践内涵
传统数学作业主要是书面计算题、证明题,形式单一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单元教学视角下的分层作业设计要革新作业呈现形式,加入实践类、探究类、生活化类作业,让作业更有趣味、更富有实践性,同时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都能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学习时,该单元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设计多样化的分层作业。基础层次学生的作业采用生活化情境形式,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例(喷泉喷水高度和时间的关系、商品销售利润和定价的关系等),并尝试写出对应的函数关系式,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巩固二次函数的概念。提升层学生作业设计成实践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去测量校园内抛物线形设施的相关数据,根据数据建立二次函数模型,计算设施的关键参数(最高点高度、水平跨度等),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数据处理的能力。拓展层学生作业为项目式探究,以学生对小区休闲区域抛物线形座椅的设计为探究内容,结合二次函数性质与实际需求,设计合理的座椅尺寸,撰写设计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不同形式的作业吸引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实践中深化二次函数知识的应用与理解。
四、强化知识关联整合,提升作业思维深度
大单元教学重视知识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分层作业设计应强化知识间的关联整合,打破课时界限、学科壁垒,设计具有思维深度的作业内容,使学生从整体角度思考问题,提高逻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各个层次的作业都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基础层作业关注单元内核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层作业侧重单元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展层作业关注跨单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的教学中,该单元包含圆的性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圆与多边形的关系等知识点,且与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知识联系密切。基础层作业以圆的基本性质和简单应用为切入点,设计应用圆的垂径定理与勾股定理计算弦长、利用圆周角定理解决角度计算问题等题目,使学生初步体会知识间的关联。提升层作业主要是对圆的知识以及之前学过的几何知识的综合考查,设计通过全等三角形证明圆的切线性质、利用相似三角形和圆的性质综合计算题等,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和逻辑推理能力。拓展层作业强调跨单元知识的融合以及实际应用,设计“如何利用圆的性质与几何知识设计最佳的灌溉范围”这样的问题,结合圆的面积、三角函数等知识来计算灌溉设备的安装高度、射程等,制定出合理的灌溉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创新思维能力。依靠知识联系整合的作业设计,各层次的学生思维深度都会得到提升。
结语:
大单元教学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通过单元教学目标的统领,可以实现作业内容的系统化、层次化,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通过上述分层作业实践表明,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够帮助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夯实基础,为中等生、优等生提供挑战,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从而推动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田志鹏. 大单元教学视角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优化设计[J].读写算,2025,(33):10-12.
[2]李世阳.“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4(5):51-53.
[3]崔秀芳. 大单元教学视角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优化设计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5,(12):5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