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进课堂,“新声”润心田——贵州民歌元素在高中声乐教学中的融合与创新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山歌;贵州民歌元素;高中声乐;音乐教学;融合创新
正文
一、引言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歌资源,这些民歌以独特的音调与演奏方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将地方民歌融入到高中音乐课堂,则是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丰富美育内涵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以高中人音版音乐教材为根本出发点,探究贵州民歌元素在高中声乐教学中的融合与创新路径,使传统山歌焕发新生,润泽学生心田,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提供全新思路。
二、贵州民歌在高中声乐教学中的现状与挑战
(一)教学内容单一化
纵观当前高中音乐课程,其教学内容往往依托于教材本身,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节奏也均是围绕教材内容而展开,对地方民歌的运用和融入内容较少,导致学生对地方民歌的文化、起源、发展了解甚少。
(二)教学资源与师资有限
在将贵州民歌融入高中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匮乏与师资的局限是制约其发展与落地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首先,缺乏相关的教材,虽然当前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中包含民歌单元,但关于贵州民歌的内容较少;其次,音乐教师本土音乐素养不足,大部分教师受专业教育的影响,对本土民歌的学习、关注与掌握内容较少。
(三)学生的认识与审美倾向影响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以及娱乐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快餐音乐得到了学生们热烈的追捧。在这样的前提下,地方民歌这样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高中阶段是学生审美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导致对本土音乐文化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土气”、“过时”的片面认知,这种审美认知导致学生面对本土音乐文化兴趣不高、缺乏学习内驱力,对教学效果具有负面的影响作用[1]。
三、贵州民歌元素与高中声乐教学的融合与创新策略
(一)构建三维教学内容体系,深化民歌元素融合
1.认知层:夯实基础,构建知识框架
本层的教学目标在于助力高中生对贵州本土民歌建立理性的认知,从思想上对民歌产生学习与研究的兴趣。例如在人音版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学会聆听》单元学习中,高中音乐教师可让学生聆听贵州民歌训练其音乐听觉分析能力,在苗族高亢嘹亮的民歌中,让学生理解音色、音区等音乐要素,在侗族多声部和声的民歌中,引导学生了解和声织体的变化规律等,在这样基于人音版教材框架的系统性融入教学过程中,既能够达成本单元“培养学生听觉思维”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贵州民歌,激发学生对贵州民歌的学习与探究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体验层:深化感知,激发情感共鸣
本层侧重于在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从聆听者变为参与者,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贵州民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多彩民歌》的教学中,一是教师可以精选贵州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好家乡》等旋律优美且简单易唱的民歌,在具体唱歌教学中,音乐教师还可以通过降低音域、节奏简化等方式对歌曲进行简单化改编,从而让高中生对歌曲更容易接受与掌握。二是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民歌进行二次创作,将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进行结合,从而有效拉近学生与民歌的心理距离,在熟悉的领域内发现传统音乐之美。
3.创造层:学以致用,培育创新能力
创造层是音乐教学体系的最高阶段,该阶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民歌元素并进行创作的能力。例如,在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六单元《音画交响-诗乐相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贵州优秀传统文化画面与内容,并选取贵州短小精悍的民歌作为旋律模板并自主填词创作。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民歌旋律进行简短改编,并尝试将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巧妙结合,最终将学生作品公开展出,优秀的作品给予鼓励[2]。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一首音乐作品从“素材”到“作品”的过程,从而激发创作热情,深刻体会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以及传承的价值,将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思想根植内心。
在以上从认知、体验到创造的三层贵州民族音乐融合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让高中生对贵州本土民歌了解、接纳、认可,最终传统民歌在青年一代心中扎根、开花并结出创新之果。
(二)创新多元教学方法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首先,创建真实的音乐情境。音乐素养与审美的养成,仅仅依靠教材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美妙与魅力之处。例如在高中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材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对器乐“号子”的教授过程中,音乐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视频欣赏仡佬族"打闹歌",并根据民歌节奏特点创编简单的劳动场景剧场,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感受歌曲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体会多重形式的音乐形态。
其次,运用“比较教学法”,深入探究贵州本土民歌文化。例如在人音版《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苗族飞歌与教材中的蒙古族长调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民族之间音乐的不同特点,以及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发声方法、音色运用、情感表达、节奏等多方面的差别,从而深化高中生对音乐多样化的理解,同时深化对贵州民歌深入探究的兴趣。
第三,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音乐教学。高中音乐教师可运用当代数字化技术,增强教学效果[3]。例如,可带领学生利用音频分析软件对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结构进行频谱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且清晰的了解和声特点。还可以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带领学生走进苗族传统节日“虚拟现场”,感受音乐对节日气氛的重要性,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在这些多元创新的教学方法中,不仅尊重了高中音乐学科的本体特征,同时做到了从高中生认知特点出发的基本原则,还能够有效的促进贵州民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融入、创新与传承。
(三)完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保障教学改革质量
多元评价体系是高中声乐教学与贵州本土民歌融合的基本保障。因此,在教学评价上要摒弃传统的以测评为主的单一结果性评价,而是要搭建过程与结果并重、知识与素养兼顾的多元、科学评价体系。
首先是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在民歌演唱、表演与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将学生在过程中的技能掌握、情感表达、团队协作与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纳入评价内容。其次是过程性评价:通过为高中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记录其在贵州本土民歌融合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学习心得、作品、演出视频等,通过对学生成长轨迹的记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并由此获得信心与前行的内驱力。第三,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改变教师单一的评价主体,要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校外专家与非遗传承人评价、家长评价等多重评价主体,从而增加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与专业性[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贵州本土民歌与高中声乐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激发高中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探究兴趣,提升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也是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发扬与传承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构建“认知-体验-创造”的教学体系,结合多元创新教学方法与科学评价机制,为高中音乐教师将贵州本土音乐与声乐教学结合提供路径参考,为传统民歌在青年一代扎根内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沈世家.地方民歌中的声乐元素:理论与实践的对话[J]. 2024.
[2] 欧阳平方."传统的发明":贵州苗族"原生态民歌"与现代元素的融合[J].音乐研究, 2020(3):8.
[3] 李阳.结合现代技术的艺术高中声乐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5(4).
[4] 李晓秀.高中音乐声乐教学实施策略[J].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