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音乐欣赏教学;审美感知能力;初中音乐
正文
引言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初中学生音乐学习需求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内涵,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跨学科教学法和AI技术的应用,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本文试图通过对实践案例的分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要。
一、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内涵
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音乐欣赏课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去听、分析音乐中的各种基本元素,如节奏、旋律、音色等。这样教学使学生体验不同音乐作品中蕴涵的情感深度,不仅有利于学生情感共鸣的产生,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抒发个人情感的能力。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达形式,其内涵是丰富的,大多数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文化来源和创作背景,这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大,有利于学生对多元文化音乐的深入理解[2]。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的欣赏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的审美素养。
二、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路径
在七年级《红旗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史诗叙事法将音乐与历史场景融合。课程以开国大典影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建立音乐结构与革命史诗的对应关系:引子号角象征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沸腾;红旗主题的渐强旋律对应五星红旗升起的欢腾场面;舒缓的连接部转入革命岁月的追忆;展开部急促节奏再现战斗场景;再现部重述主题,尾声展望未来。这种“宣告-欢腾-回忆-奋战-歌颂-展望”的叙事线索,将奏鸣曲式转化为历史画卷,使学生在理解音乐结构的同时感受革命豪情。通过音乐元素与历史事件的通感联结,既降低欣赏门槛,又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实现音乐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双重培养。本文就以《红旗颂》为例,分析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路径。
1.探究音乐要素,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程中了解和把握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音乐的基石,是音乐创作和音乐表现的基础。这些基本元素包括旋律、和声、节奏、音色、音量、音乐变化(速度和强度)以及音乐结构等方面[3]。艺术家对这些音乐元素进行精细的调控,表达出自己的艺术见解和情感。因此,教学生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音乐因素就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点任务。在音乐欣赏的课堂上,教师要强调音乐元素的重要性,并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对这些元素进行识别和鉴别。通过细致的聆听练习,可以让学生学会分辨不同音乐作品中的旋律线条、和声搭配、节奏模式、音色变化、音量对比及音乐的动态变化。这种对音乐元素的透彻理解,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音乐,而且能让学生对音乐家如何通过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意有所认识。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和鉴赏力,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
2.关注学科综合教学,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其独有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把多种多样的音乐元素与人类智慧和多元文化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将人文学科内容与音乐教学进行跨学科的融合,能够激活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学习的效果。在这种多维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层涵义[4]。
要全面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单纯依靠直观的想象和联想是不够的。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对音乐的结构进行分析解构。这样可使学生更加准确地识别作品中的和声、旋律、节奏等,了解这些元素相互作用怎样产生特定的情感、氛围等。再比如,通过对不同乐章之间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曲家是如何通过音乐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故事和感情的。此外,音乐作品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这就需要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例如,把音乐与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明白音乐作品是如何反映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通过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学生不仅体会到音乐的无限魅力,还能够从音乐中发现人性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素养。
3.拓展音乐内容,深化音乐体验
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教育领域的变化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改变也深深地影响着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态度与方式。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音乐教科书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5]。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学生接触到的音乐类型更为广泛和多样,他们也更加希望探索那些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作品。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音乐教学材料已不足以吸引学生,教师必须适时地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使之适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材中的经典作品《红旗颂》时,教师可以借助AI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通过AI技术,教师可以还原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对革命胜利的豪迈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AI增强现实技术可将《红旗颂》的旋律、和声、配器等音乐元素可视化,如用动态光影模拟铜管乐器的辉煌音色,用流动的红色绸缎表现弦乐的抒情段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如何塑造庄严而热烈的情感。AI分析还能拆解作品结构,如引子部分小号奏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动机如何象征革命精神,主题旋律的层层推进如何体现民族自豪感。结合吕其明的创作故事,AI辅助叙事能生动展现他如何从战火中汲取灵感,将个人经历升华为时代赞歌。
结束语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欣赏教育融入初中音乐教育中,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生动的教育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得到有效提升,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意义重大。通过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创建有效的教学环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将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付蓉.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审美感知培养策略探究——以八年级音乐教材才《梨园百花》单元为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4(3):9-12.
[2]周金霞.解锁音乐密码实现以美育人——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3(6):136-138.
[3]张丽娜.运用多感官联动体验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以《糖果仙子舞曲》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8):102-104.
[4]吴佳丽.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以管弦乐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为例[J].琴童,2024(21).
[5]张晓燕.演创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以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