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项目式学习的育人路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项目式学习;育人路径
正文
引言
中华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对学生德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渗透节日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已成为新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1当前小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观念有偏差:重知识轻文化
受升学压力影响,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及时更新,仍把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上,在处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课文时,他们习惯于从生字新词、段落大意、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把课文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情感价值当作“附加品”,要么一带而过,要么干脆忽略,这种“技术主义”倾向,使本该饱含人文情怀的阅读教学变成冷冰冰的知识解剖,学生虽学到了文本的“骨架”,却丧失了其“血肉”和“灵魂”。
1.2教学形式单调,缺乏实践参与环节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实践参与,人们在贴春联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辞旧迎新的期盼,在包粽子的忙碌中能体会到家人相聚的温暖,在赏月的静谧中能品味团圆的美好,正是这些实践让节日文化有了可感可触的温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他们通过PPT展示节日习俗的图片,对照教材逐字逐句讲解节日传说故事,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重点知识点,整节课都围绕着“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展开。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他们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间接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却很少有机会亲自参与跟节日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得语文学习停留在书本层面,无法与生活中的节日场景相融合,这就难以真正体会到传统节日文化在生活中的鲜活生命力。
2小学语文传统节日文化项目式学习的育人路径
2.1立足课标,深挖教材,打造“节日文化”阅读单元
教师要打破教材的章节界限,以“传统节日”为线索,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构建主题式阅读单元。比如,可以构建“春节的味道”单元,把《元日》《除夕》等古诗,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等现当代散文整合在一起,还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神话传说(“年”的故事),民俗介绍(春联、剪纸)等拓展阅读材料,在单元内部,设置“诗词里的春节”“故事里的春节”“习俗里的春节”等子专题,让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体裁的文本中,立体地感受春节文化,从而化零为整,让学生的节日文化认知更加系统、深入。
2.2开展节日文化项目实践活动,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融合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参与探究并获得直接经验,开展文化项目实践活动正契合了这一要求,它能打破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边界,让学习走进节日生活,使学生在和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实践体验中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命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节日的特色设计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在《迢迢牵牛星》这一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编织心愿绳”的项目实践活动,先向学生讲解诗句中牛郎织女传说蕴含的思念与期盼之情,再让学生准备彩线和珠子等材料,按照自己对诗句意境的理解编织心愿绳,有的学生可能会用蓝色的线代表银河,用银色的珠子象征星星,有的学生可能会在绳结中编入自己想对家人说的悄悄话,在编织过程中,学生不仅能通过手部动作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温度,还能在挑选材料以及设计样式时主动思考如何用具体的物品表达抽象的情感,这种思考和实践的结合会让他们对七夕节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有更深切的体会。学生在这些文化项目实践活动里所获得的体验,不再是课本上那些枯燥的文字描述,而是融入了自己生活情感的鲜活感受,这种对传统节日文化形成的认知会更深刻持久,也会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自然地传承这些优秀节日文化。
2.3结合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语文教材是创新教学活动或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要将传统节日文化有效渗透进教学,必须立足现有教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具体文本,结合典型案例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知和理解,使学生深刻领会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及深层思想,持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历代中华儿女心中承载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4充盈节日文化教育内容,深化其内在价值
节日文化教育的深入渗透,为学科融合搭建了桥梁。教师巧妙地将语文与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交织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与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语文教材作为教学蓝本,其精选的文本成为传承节日文化的生动载体。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节日文化精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领略节日文化的多彩魅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飞跃。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为例,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以充盈节日文化教育内容并深化其内在价值。例如,与美术学科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描绘诗中描绘的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场景,以及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古诗的意境,还能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美术作品的展示和交流,学生还能进一步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和深厚底蕴。
2.5融合信息技术,创新节日传统文化传播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助力学生理解《古诗三首》三首诗歌中蕴含的节日文化内涵。一方面,教师可以制作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呈现古诗中描绘的节日场景,如元日时走亲访友的热闹景象、清明祭扫祖先的庄重氛围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节日习俗、诗词歌赋、风物特产等资料,通过制作PPT、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分享,在主动参与中加深对节日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与此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创作反映节日主题的动画、微视频等,用新颖的形式抒发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体验。例如,学生可以用动画形式展现九月九日登高望远、插茱萸的民俗活动,表达对家乡美景与亲友的思念,在创作过程中提升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与传统节日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学者、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传统节日庆典形式的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与认同,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持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节日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广泛,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武雯莉.浅析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现代教学,2025,(11):45-46.
[2]李诗晴.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小学生(上旬刊),2025,(06):19-21.
[3]乔佳妮.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3(10):8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