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技术赋能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路径探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吴世锋

甘肃省正宁县第四中学,甘肃庆阳 745307

摘要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关键环节。数字人文技术以其便捷性、交互性与整合性优势,为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突破传统局限提供了新可能。本文通过梳理当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与技术应用瓶颈,从史料获取、解读、运用及评价四个维度,探索数字人文技术的具体赋能路径,旨在为提升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质量、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数字人文技术;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正文


引言: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石”,高中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借史料教学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然而在传统教学里,教师一般依赖教材跟纸质文献,存在史料来源单一、形式古板、解读浅薄等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数字人文技术掺合计算机、大数据等手段,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实现史料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可视化方式呈现和交互式方式运用,给史料教学增添活力,其于历史研究里应用广泛程度高,但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依旧起步阶段,本文结合教学方面的实际,探究其赋能的路径,想要革新传统史料教学模式。

一、现状分析:规整史料教学当下的现状,探寻技术应用的阻碍

现今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多数教师已意识到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在课堂中会引入文献、图片、视频等史料做辅助教学,但从实践所收获的效果方面看,依旧存在明显短板:史料获取的渠道偏少,教师多凭借教材、教参和少数权威网站,学生依靠自身获取优质史料的能力薄弱,而且史料类型主要是文字史料,实物、口述这类多元史料的占比偏低;史料解读跟运用的形式颇为单一,教师往往以“讲解+提问”的模式主导着史料分析,学生只能被动接收史料解读后的结论,缺乏自主钻研与深度思索,难以造就个性化的历史认知。

在数字人文技术应用这一范畴,虽说部分学校试着采用数字资源,但存在明显的阻碍:一是技术应用仅停留在浅层面,大多只是停留在播放数字史料(比如历史纪录片片段)的基础层面,未把技术的交互性与整合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二是教师的技术素养水平不高,有部分教师对数字人文工具操作不熟练,不易设计出贴合教学目标的技术结合方案;三是技术跟教学的匹配状况较差,部分数字人文资源未贴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内容难度跟学生认知水平不匹配,导致技术发挥赋能作用的效果差。

二、路径一:技术赋能史料搜集,扩充教学资源边界

数字人文技术能冲破传统史料获取的时空局限与渠道阻碍,为师生给予更丰富、更多样式的史料资源,教师可借助专业数字史料平台将资源进行整合,好比采用“中国国家数字博物馆”“中华经典古籍库”等平台,筛选跟教学内容契合的高清文物图片、古籍文献、历史地图等史料,打造成体系的校本史料资源库,解决传统教学阶段史料来源单一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利用数字手段自主获取史料,好比在进行“辛亥革命”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借助“辛亥革命数字博物馆”查找革命时期的报刊、书信、影像等原始资料,也可用搜索引擎的“学术检索”功能筛选对应的研究文献,造就学生自主搜集、鉴定史料的能力。

数字人文技术还可达成史料的“跨域整合”,好比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史料进行整合,就像把地方档案馆的数字化史料(如近代通商口岸贸易数据)跟国家层面的历史文献关联起来,协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把握历史事件,延展史料的认知边界,采用云存储技术,可以把整合后的史料资源上传到班级学习平台,便于学生随时检索、下载,做到史料资源的高效互享。

三、路径二:技术推动史料解读升级,增进对历史认知水平

进行传统史料解读期间,学生易由于史料晦涩(如文言文文献)、背景资料不足等问题陷入理解困局,数字人文技术可利用多元化途径优化解读进程,协助学生强化历史认知,就文字史料解读而言,能利用“数字人文工具”让理解难度降低,比如在解读《南京条约》原文的时候,依靠软件自动标记文言文核心词汇、生成白话阐释,还加上语音朗读辅助,助力学生迅速把握条约主要精髓;可连接相关历史背景的数字资源,为史料解读给予背景性辅助。

在实施可视化史料解读期间,数字技术的优势愈发显著,就像分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时候,可借助数据可视化工具(如Tableau)把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数量、分布区域等数据转化成动态图表,直观呈现出民族工业的发展走向;在解读类似北京故宫的历史遗迹时,依靠虚拟现实(VR)技术搭建起三维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建筑细节,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其背后的政治、文化意义。采用数字技术构建“史料关联网络”,把各种类型史料(如文献、图片、视频)彼此搭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验证历史事实,造就“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增进对历史事件的多维度认知。

四、路径三:采用技术创新史料,催生课堂教学活力

数字人文技术能对史料运用形式进行创新,把“被动接受”换成“主动探究”,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在课堂实施实践之际,能设计依托数字技术的史料探究活动:就如在“抗日战争”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开展“数字史料拼图”活动,把零散的数字史料(像抗战家书、战役地图、士兵日记)上传到协作平台,学生分组协同合作梳理史料逻辑关系,梳理出“局部抗战—全面抗战—抗战胜利”的历史线索,并借助平台分享探究所得;还可借助“历史角色扮演”数字工具,让学生采用虚拟角色(如抗战时期的记者、士兵)的形式,依照史料撰写报道、日记,在情境体验里强化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领悟。

数字技术还能支持“项目式史料运用”,就如指导学生围绕“近代上海城市变迁”主题,采用数字地图工具对不同时期上海的租界范围、工厂分布加以标注,与数字化档案中的城市规划文献相结合,完成“近代上海变迁数字展板”的制作,而后经校园公众号予以发布。这种依靠技术的史料运用模式,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致,还会培养他们信息整合、团队协作以及创新表达能力,助力史料教学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范畴。

结束语:

数字人文技术为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突破传统局限、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重要支撑。从拓宽史料获取边界,到优化史料解读深度,再到创新史料运用形式与完善评价体系,数字人文技术的赋能路径贯穿史料教学全流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华栋,郑流爱.学习空间赋能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体系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4(25):37-40.

[2]施雅利.数字赋能高中历史智慧课堂建设的策略[J].华夏教师,2025(10).

[3]范金芬.聚焦核心素养,探索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C]//文化企业赋能教育新生态的融合模式与创新实践研讨会论文集.20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