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径规划——以县城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陈国超

广东省惠东县华侨城学校,广东惠州 516000

摘要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面对传统教育评价单一滞后的问题,研究提出构建“数据驱动、过程导向、多元协同”的新型评价模式,依托智能终端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建立动态多维的评价模型,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过程跟踪。结合县域实际,设计“硬件升级—工具开发—教师培训”渐进路径,解决数据标准与指标科学性难题。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评价的精准性与时效性,支持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公平。未来需深化评价与教学融合,完善适应县域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机制。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教育评价改革;路径规划;九年一贯制学校

正文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全球趋势。截至2025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率显著提升,但县域学校在评价体系转型方面仍面临挑战。传统评价过度依赖纸笔测试,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县城九年一贯制学校尤为突出。随着“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实施,构建适应县域教育特点的数字化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本研究立足三大背景:一是国家政策推动“五育并举”,亟需评价方式革新;二是智能终端与云计算为过程性数据采集提供支撑;三是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精准评价工具。研究聚焦三个核心问题:如何突破传统评价时空限制,实现过程追踪;如何构建融合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动态模型;如何设计“硬件—工具—人力”协同路径,形成可复制方案。特别关注教师数字素养与工具本土化适配,确保改革在资源有限环境中可操作。

二、当前教育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反思

1.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分析

传统评价在县域九年一贯制学校暴露出三方面缺陷:

方式单一:过度依赖纸笔测试,忽视课堂互动、项目实践等真实表现,形成“以考代评”的路径依赖,难以反映学生成长过程[1][2]

维度片面:偏重认知能力,忽视情感、合作等非智力因素,与“全过程评价”理念脱节,难以支撑差异化教学[3]

反馈滞后:评价周期与学期节点绑定,数据采集与反馈延时,削弱指导价值,学生难以及时调整,教师难以优化教学[3][4]

中央民族大学魏顺平提出的“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价”[4]改革方向,正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对县域学校而言,突破这些局限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升级,更需重构评价理念,建立与数字化教育生态相适应的新型评价范式。

2.县城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评价的特殊性

县城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连接义务教育各学段的关键枢纽,其教育评价体系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资源配置与发展需求三个维度。这种特殊性既源于县域教育的共性特征,也与其特有的学制结构密切相关。

办学模式:需兼顾小学与初中学段特点,避免“小升初”评价断层,建立九年贯通成长档案[5]

资源配置:硬件设施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难以支撑大规模数据采集与动态评价[6]

发展需求:需识别留守儿童、学困生等特殊群体,服务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现有体系响应不足[4]

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有的管理架构也影响着评价改革的实施路径。跨学段的教研组织方式使得评价标准制定需要更多部门协同,而县域学校相对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又要求评价工具必须简洁易用。这种矛盾催生出对“轻量化”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既能满足多维度评价要求,又能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快速部署。当前市场上主流的评价系统往往过于复杂,未能充分考虑县域学校教师的使用习惯与接受度。

针对这些特殊性,县域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评价改革需重点把握三个平衡点:一是评价指标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平衡,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动态指标体系;二是技术先进性与实施可行性的平衡,选择适应当地基础设施条件的数字化工具;三是国家标准与地方特色的平衡,使评价结果既能对接国家质量监测要求,又能服务县域教育实际需求。这些平衡点的实现程度,将直接决定数字化评价改革在县域学校的落地效果与可持续性。

三、数字化评价新理念的理解与路径探索

1.数字化转型对教育评价的影响机制

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赋能与理念重构双重路径重塑教育评价体系,其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分析维度和反馈机制三个层面。

数据采集:智能终端记录课堂互动、作业行为,形成过程档案,缓解师资不足带来的评价缺失[1]

分析维度:AI将分数转化为多元能力图谱,支持纵向追踪学生发展转折点[7]

反馈机制:平台实时推送教学建议与辅导方案,提升反馈时效性与教育价值[8]

技术应用还重构了评价主体的协作关系。区块链技术保障下,教师、家长、社区人员均可通过权限管理参与评价过程,形成多元协同的评价网络。这种机制对县域教育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缓解专业评价人员短缺压力,另一方面整合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资源。平衡研究中指出的“数字化评价需服务课程改革目标”[9]在此体现为评价主体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耦合,使评价结果能直接转化为改进县域教育生态的行动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机制在县域学校的落地需要克服特定障碍建议采用“轻量化—渐进式”策略,优先建立示范场景,逐步推广。

2.基于校情的数字化评价可行性行动规划

县城九年一贯制学校推进数字化评价改革需立足实际校情,采取“分层推进、重点突破”的实施策略。针对县域学校普遍存在的硬件基础薄弱、师资数字素养不足等现实约束,行动规划应优先构建低成本、易操作的基础数据采集系统。可充分利用现有教室多媒体设备,结合教师日常使用的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建立轻量级课堂行为记录机制。这种务实方案既避免了大规模硬件投入压力,又能快速积累关键过程性数据,符合杨晓萍提出的“分步实施数字化建设”原则[10]

数据采集:利用现有设备与教师终端,建立轻量级行为记录机制,制定简易观测指标,如发言频次、合作表现[10]

教师培训:采取“骨干引领+校本教研”模式,聚焦语文、数学等主干学科,开发预设模板,逐步提升教师自主设计能力[11]

工具开发:采用模块化设计,基础模块通用,拓展模块分学段配置,支持离线存储与定期同步,适应网络限制[4]

实施路径:建立“试点—优化—推广”机制,优先验证课堂即时评价、项目学习评价、特殊学生追踪三类场景,积累经验后全校推广[1]

保障机制: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纳入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改革教师绩效考核,激发参与积极性;建立数据安全规范,保护学生隐私。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提出“数据驱动、过程导向、多元协同”的数字化评价路径,解决传统评价方式单一、反馈滞后等问题。通过智能终端采集行为数据,构建动态模型,实现对学生成长的全方位跟踪。渐进式路径在硬件、工具、培训三方面协同推进,显著提升评价精准性与时效性。

未来研究应聚焦三方面:一是深化数据与教学融合,探索基于实时数据的个性化教学策略;二是完善县域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规范;三是建立跨区域协作网络,推广典型案例,加速改革进程。

随着5GAI等技术发展,教育评价将更智能、个性。县城学校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避免技术至上,后续研究可关注数字化评价在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中的作用机制,为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肖晚秋.大数据背景下思政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5,(1):142-144.

[2]高茜.开放教育数字化转型视角下智慧教学模式的设计环节与实现路径[J].《成人教育》,2025,(5):40-45.

[3]邓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产赛教”融通教学:现实困境与范式转变[J].《教育科学论坛》,2025,(18):40-45.

[4]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高等教育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践路径[J].《数字教育前沿》,2024,(2):171-177.

[5]马迪.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生评价改革发展路径探索[J].《故事家(上)》,2025,(25):0085-0087.

[6]陈瑜.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2025,(13):97-99.

[7]甘圆圆.数字化赋能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路径探索[J].《当代教育研究》,2025,(7):299-305.

[8]刘文胜.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4):47-50.

[9]平衡.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物联网专业课程改革路径研究[J].《微型计算机》,2025,(3):208-210.

[10]杨晓萍.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转型的困境与建设路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5,(7):63-68.

[11]高立东.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普通高中智慧课堂构建路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5,(6):72-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