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民族团结进步研学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研学;中小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
正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直接关系到教育根本问题中“培养什么人”的重大命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始终保持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教育一直贯穿于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个历程。”[2]在中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实践中,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任务。随着当前社会文化交融节奏日益加快,这一任务变得尤为迫切,仅靠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无法充分满足其要求。研学教育,作为一种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为培养中小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提供了独特的机遇和路径。
1 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的边界与内涵
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不能直接等同于一定时期国家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政治行为规范,也不能直接类比更加宽泛的民族学学科素养。核心素养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目标,那么,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的界定最少涉及几个关键方面:文化认同、团结信念、爱国情怀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以上方面共同塑造学生的个人品格和社会责任感,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培育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及对国家主权和尊严的维护意识,并训练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具备在当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背景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进一步解析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的内涵,其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框架,通过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三个维度对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目标进行分类,总体来看,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指学生具备跨民族、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包含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能够积极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交往与合作,同时具备社会责任感,能够参与民族团结与进步的具体实践,以积极的态度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多民族统一体的发展。具体来看,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的内涵也应涵盖认知、情感、技能三个维度。
认知维度关注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理解和应用,这是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和认知发展的基础。立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认知维度的所指和意指同时指向学生关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如此就涵盖了学生对多民族历史发展、文化特征、传统习俗、语言、艺术的认识,也涵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与认同。所以在认知维度中,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内在需要了解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认识到多元文化的价值和丰富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并需要在内化知识涵养的同时联动法律与政策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国家关于民族团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基本国策的内涵和意义。
情感维度关注培养学生的态度、价值观、情感,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则引申为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及民族团结的支持。具体表现在基于中华民族突出的统一性形成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能够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和习俗,理解和欣赏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克服偏见和歧视。此外,这种认同和尊重能够有效转化为团结互助的情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展现出对不同民族成员的友好、互助和支持,促进民族间的情感融合和共同身份感的形成。
技能维度关注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实践中所展现的行为能力。这就要求将学生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互动、沟通和实践活动来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最终具备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技巧,能够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交流和协作,解决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冲突。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学生在知识层面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践行来体现并加强对民族文化尊重和价值的内化,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进而推动民族团结与进步。
2 研学教育对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的影响与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互动、与他人交流及反思自身经验构建出个人的知识结构。通过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研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亲身体验构建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认识。此外,学生在与不同背景的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中,可以通过实践加深认识,从而在内心深处构建起对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促进文化认同与尊重
研学教育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尊重。通过直接的文化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每个民族独特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培养对多元文化的欣赏和尊重,为民族团结打下基础。
2.2 增强民族团结信念
研学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在团队中协作,面对来自不同民族背景的同学,共同完成任务和项目,这种过程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之间的民族团结信念。在共同学习和探索中,学生能够体验到民族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理解到不同背景学生的价值和贡献,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积极的民族团结信念。
2.3 培养爱国情怀
通过研学教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社会发展,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成就。这种深层次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4 发展跨文化理解能力
研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平台。在实地考察和交流中,学生能够直接面对文化差异,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背景。
3 通过研学教育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当前我国研学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研学旅行,需针对中小学生特点,以教育为立足点,探索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1 加强实践体验与文化交流
中小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其思维水平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3]。那么,研学教育应设计激发好奇心的探索性活动,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情感支持以稳定情绪,利用角色模仿和积极榜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进行实践体验与文化交流是研学教育的特点和优势。通过直接的、生动的多元文化体验,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消除文化偏见,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还促进其形成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最有效时是与实践活动紧密相关,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强调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结合这两个理论,实践体验与文化交流在培养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中相辅相成。实践体验通过直接接触不同文化背景而提供真实学习平台,文化交流则通过人际互动深化学习体验,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理解与共鸣。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也足以培育对民族多样性的欣赏和尊重,为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当然,针对中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应有所侧重。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好奇心旺盛,但注意力易分散,更倾向于通过游戏和直观体验来学习。因此,应重点设计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活动,如手工制作、民族服饰试穿、传统游戏等,以满足其好奇心和学习需求,并通过故事讲述和简化的文化解说激发其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想象,帮助其建立初步的文化理解和认同。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更为成熟,能够处理更复杂的信息,对社会问题展现出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更具挑战性和深度交流的方式,如主题研究项目、民族文化交流会等,旨在基于中学生较高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意识,鼓励其主动探索和深入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同时通过与人的直接交流培养其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
3.2 开展项目式个体合作学习
项目式学习“主张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探究并解决真实的、劣构的、动态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迁移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素养”[4]。而项目式个体合作学习则结合了个体学习和团队合作的元素,强调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探索、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小组内部分享信息、讨论策略,共同达成项目目标。开展项目式个体合作学习能够有效结合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与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并践行民族团结进步。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学习安排中,应鼓励学生主动挖掘、研究应用现有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信息、讨论观点并协作完成项目,着重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学生对共享目标的追求和对多样性的尊重。
在开展项目式个体合作学习时必须要有明确的步骤。首先需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如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和历史贡献等。然后是设计具体的项目任务,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小组内分工合作,确保每位成员都能积极参与。教师应提供必要帮助,如组织实地考察和专家讲座,帮助学生有效执行项目。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团队讨论到最终的成果展示,既锻炼了实践、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项目结束后,通过反思和评价,使学生总结经验、提升能力,教师也需给予针对性的反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
针对小学生和中学生的不同特点,项目式个体合作学习也可以进行调整。对小学生而言,可以简化项目内容、增加游戏化元素、设计短周期且强调视觉和动手操作的活动,同时提供成人辅导以适应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而对于中学生,则应增加项目的深度并尝试跨学科项目,在项目学习进程中强调团队合作和角色分工,以满足中学生更成熟的认知能力。
3.3 搭建情境学习平台
搭建情境学习平台是指创建一个教育环境,通过模拟真实世界的情境、问题和挑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通过交互式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在最接近现实生活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搭建情境学习平台需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设计模拟真实世界情境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丰富知识,在技能上提升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在情感上建立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尊重和认同。
对于小学生,平台需要充分利用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设计生动、互动且易于理解的学习活动,利用故事化和游戏化元素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帮助他们通过具体、形象的学习材料建立对民族文化的基本认识和尊重,在参与和体验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到有关民族文化的知识,同时培养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初步认识和尊重。对于中学生,情境学习平台应提供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学习情境,比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事件、模拟当代多民族交往场景,或创建涉及民族团结主题的项目任务,使中学生能够在更加丰富和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并扩展他们的知识,发展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具体情境设计也要考虑团队合作项目,使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理解,还能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促进和维护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对民族团结进步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专项课题“促进广西地方民族文化认同的研学课程开发研究”(2022ZJY1794)。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严庆,青觉.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及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07(1):50-56.
[3]尹丽颖,毕淑媛,李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创新英语教学方法[J].教学与管理,2006(15):133-134.
[4]马宁,郭佳惠,温紫荆,等.大数据背景下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习模式与系统[J].中国电化教育,2022(2):75-8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专项课题“促进广西地方民族文化认同的研学课程开发研究”(2022ZJY17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