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彦锋

邢台现代职业学校(河北省邢台市054000)

摘要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国家陆续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法(2022修订)》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但是,中职学校在实际推进中,校企合作机制、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效果。


关键词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改革

正文


中等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层,是培育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企业的用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就对中职教育的育人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推动职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的重要模式但是目前对于大多数职学校的校企合作机制上还存在着“校热企冷”的现象,企业参与度不高,合作形式流于表面,尚未形成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当前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机制不健全,利益联结不紧密

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没有常态化、长效化。大多数学校与企业合作还是以短期实训或者项目实习为主,缺少共同育人制度和利益平衡机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企业宁愿临时工,做品牌宣传,也不愿意进行深度课程参与人才培养[1]学校由于管理制和资金原因,无法建立稳定的平台,出现各行其是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校企合作协议只是文件,没有可操作性,没有权威的评估机制。利益联结不紧密,企业对于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也很难做到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受到了限制。

(二)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

目前中职业课程体系更新缓慢,未能及时跟进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有些学校的课程依然处于传统的编程语言、基础的绘图或者机械设计水平上,并没有把人工智能云计算3D打印工艺这些新兴技术考虑进去,导致教学内容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而课程设计碎片化严重,没有项目导向和真实情境,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能直接运用到工作中。企业在岗位上常常要重新对学徒进行培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在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而企业需求处于变动中的情况下,会出现学生培养质量以及就业竞争力大大下降的现象,进而影响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和持续时间

(三)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实践能力不足

业教育的师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仍然很严重。大多数教师有很强的学科知识基础,但严重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一线生产经严重不足,不了解行业技术更新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情况,不能把课堂教学同产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增材制造领域,新材料、设备维修以及数字建模这些新兴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快,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跟不上。同时学校引进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教学的渠道较少,企业兼职教师人数不足,尚未有效形成“校内教师+企业导师”的结构化双师型结构。单一的师资队伍结构造成教学内容缺少实践指导意义,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真实的岗位体验和技能训练,影响了产教融合的程度。

(四)学生实践机会有限,职业认同感不足

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实践机会比较少。一方面,学校实训基地设备陈旧规模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操作训练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实习安排只是走过场,学生在企业里做的都是些辅助性的工作或者非技术性工作,并没有真正参与和体验核心生产工艺和流程。这样“浅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学得不牢,对专业发展理解片面。缺少实践机会,职业认同感降低,这会降低校企合作育人的效果,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留用不利。

二、促进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策略

(一)完善制度机制,构建利益共同体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形成科学完备的校企合作制度机制是开展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由政府牵头,教育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制定合作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资源投入成果分配等方面的责任,多方联动,共同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学校企业可联合创办专业建设委员会或者产业学院,共同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教学内容,建立长久而稳固的合作关系。依靠政策引导,税收优惠以及项目资助来激发企业参加教育的热情,让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既能收获人才又能得到技术上的好处。

(二)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是产教融合的一块拼图。专业面向产业需求,淘汰落后专业,增设新兴专业,与企业共建专业群,构建“基础课程+核心技能+岗位实训”三层结构体系,加强课程与企业岗位的对应关系,进行“定人、定向、定专业、定岗位”培养。学校与企业要联手制订课程标准,一起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引入企业设备和技术,建设校内“微型实训车间”把企业的典型案例、真实项目放进课堂,让课程更实用,更新颖。同时提倡教师同企业技术人员同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把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转化结合起来。要形成动态调节机制,定时按照行业的技术发展来更新课程内容,做到“教学科研生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产教融合的关键力量,学校要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育规划,通过校企联合培育、行业培训、岗位锻炼等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学校要建立教师企业挂职制度,促使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参加项目研发或者生产管理,从而获取行业经验[2]。同时引进有丰富技术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技师作为兼职教师,形成“校内讲理论、校外教实践”教学模式。政府、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进修、企业实践,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产教融合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四)拓展学生实训渠道,提升职业认同感

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自信是产教融合的最终落脚点。中职学校要同企业合作创建高水准的实训基地或者校外实训中心,学生提供符合实际岗位环境的学习场所。采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灵活的实践方式,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技能、积累经验。同时学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认识专业价值,增强职业自豪感。通过技能竞赛、创新项目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潜能。

结论

职业教育在当前经济转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方面。高质量发展需要校企产教人力结构升维,新兴产业诞生,技能人才需求量增大,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形。对于职业类院校必须要理清与企业的关系,即学校必须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学校培养的任何人才都是为企业生产服务的。学校和企业各自为政、学校和企业两张皮的格局必须改变,不然死路一条。学校只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才能解决企业二次培养的尴尬。

展望未来,中职学校发挥自身的教育主导作用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度改革作为动力源泉,构建多方协作、共同建设且能够共享成果的产教融合环境。政府、学校、企业要拧成一股绳,一起把职业教育从“合作办学”变成“融合育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双向贯通,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J].中国农村教育,2023(6):35-36.

[2] 李韦,夏雪.校企合作求共赢产教融合谋发展--校企合作企业要素融入中职教育[J].进展,2024(4):248-249.

邢台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研究》(23Z00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