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山西地方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美术;山西地方文化;传承研究
正文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美术学科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创意表达、文化理解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山西有着三千年的文化积淀,平遥古城的街巷布局、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晋南剪纸的镂空纹饰、绛州鼓乐的视觉符号,都是极具价值的美术教学的素材。
一、山西地方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价值
小学美术包含绘画、手工、欣赏等诸多内容,但由于通用性的编写原则,对特定地域文化的介绍比较简略。山西地方文化为美术教学提供独一无二的素材库,其内容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可以有效补充教材内容。从建筑美术角度来讲,应县木塔的斗拱结构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力学与美学智慧,乔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都饱含着吉祥寓意和民俗风情。从民间工艺来讲,高平刺绣的色彩搭配、隰县面塑的造型夸张、平定刻花瓷的纹理变化都是生动的美术案例[1]。
二、山西地方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课程内容开发的融合
课程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载体,要实现山西地方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首先要从课程内容开发开始。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内容补充以及重组。既要保证地方文化内容的真实性、代表性,又要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避免将文化知识生硬地堆砌起来。
课程内容是进行教学的物质基础。想要把山西地方文化与小学美术课程结合起来,首先要从课程内容的开发做起,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地补充和重新组合。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把融入的地方文化内容是真实的,典型的,又要注意到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不能简单地堆砌文化知识点,要注重文化内容的自然融合和启发性。
例如,美版五年级上册《家乡的古建筑》这课老师就可以利用山西丰富的古建筑资源对教材进行延伸。譬如讲授这节课,教师提前去搜寻收集有关于应县木塔的结构图,应县木塔的历史背景,以及应县木塔高清的实景图等等图片素材,整合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先让学生回忆起教材里已经介绍过的古建筑的基本特征,再介绍应县木塔这个中国现存最高木结构建筑的例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动态的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欣赏木塔斗拱榫卯结构,感受古代人的建筑智慧;从木塔千年不倒的故事引出问题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美术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分小组选择应县木塔的某个局部,比如斗拱、塔檐、塔刹等,进行线描写生,也可以用卡纸、木棍等材料合作制作一个简单的木塔模型。教师在创编的过程中,要刻意的让学生去思考诸如“木塔造型为什么逐层收分”、“斗拱在建筑上起什么作用”之类的疑问,在动手操作的时候,既要提高他们的线条把握以及手工操作能力,也要加强他们对山西古建筑结构特征和文化意义的了解,做到美术技能训练与地方文化认知的相互融合和并行增长。
(二)教学方法创新的融合
传统的美术教学多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来进行,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对地方文化主动探求的兴趣。基于教学方法创新的融合策略,强调用情境创设、合作探究、项目式学习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把山西地方文化转化为可以体验、参与的教学情境[2]。
例如,以湘美版四年级上册民间美术作品欣赏课程为例,可以采用情境创设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前,教师把教室布置成“山西民间庙会”的场景:墙面上贴着高平剪纸、绛州木版年画,角落里放着隰县面塑、平定刻花瓷,播放轻柔的晋南民歌作背景音乐。课堂开始,教师以“庙会小向导”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问,“同学们在‘庙会’里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美术作品?它们和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画有何不同?”接着,将学生分为“剪纸组”“面塑组”“年画组”,给每组发放对应的民间美术作品实物及探究任务单。学生通过触摸剪纸的镂空纹理、观察面塑的色彩搭配、分析年画的故事内容,合作完成任务单上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沉浸在山西民间美术的情境之中,自主接触山西民间美术,合作探究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山西民间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寓意,代替单纯的图片欣赏有更大的感染力,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力。
(三)实践活动导向的融合
依据实践活动设计的融合策略强调走出课堂,把山西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场所和内容,用参观考察、实地采风、技艺体验等活动来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温度与质感。实践活动可以打破课堂与生活的壁垒,使学生从“间接认知”转向“直接体验”,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同时提高创意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美术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统一。
依据实践活动设计的融合策略强调走出课堂,把地方文化资源变成鲜活的现场和教学内容,经由参观考察,实地采风,技艺体验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在真实参与里体会文化的温度和质感。这类活动冲破了课堂与生活的壁垒,促使学生由“间接认识”迈向“直接体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优化创意实践及动手能力,做到美术学习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
例如,湘美版六年级上册“秦陵兵马俑”与“艰苦岁月”单元中,可以设计如下山西地方文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云参观”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带着学生仔细看看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感受它的庄重雄浑美,再同秦陵兵马俑那种写实风格做比较,体会不同时代雕塑艺术怎样去表现东西;“晋商风云”或者“民族熔炉”,注意瞧瞧那些表现历史沧桑跟人民生活的实物资料,回忆起“艰苦岁月”中革命前辈们拼搏的精神,让同学们感受艺术同历史产生的共鸣。参观之后,布置“我眼中的山西瑰宝”绘画任务,促使学生把课程所学与自身感受联系起来加以表现。接下来就是实地考察古城,学生背着画板速写本到平遥古城这样的古朴场所去考察。看城墙砖石上的肌理,老字号招牌上的字,老建筑里的木雕砖雕,那些留下岁月痕迹的实物。教师现场指导学生用不一样的线条,不一样的色彩去捕捉古城的感受古城中的“艰苦岁月”感受古城的“秦陵兵马俑”的塑造。经过从博物欣赏,再到实地写生,最后是技艺体验的系列活动,学生完成了一次从认知积累,观察到动手创作的完整学习闭环,在真实的文化场景里达成了艺术感知与核心素养的双重提升。
结语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山西地方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是丰富美术教育内涵、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挖掘地方文化中的美术资源,不仅可以拓宽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艺术时建立与家乡文化的情感联系,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课程内容开发、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活动设计三大策略,为地方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提供了可操作路径,使美术课堂成为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王大华,牟艳莉,幸海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5,(19):177-179.
[2]汤路凡.小学美术版画教学的实施与改善——以南宁师范大学附属学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5,(19):180-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