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三新”背景;项目式学习;高中英语教学;思维品质;实践路径
正文
在“三新”的背景情况下,高中英语教学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传统主要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如今已经很难契合实际的需求,项目式学习把真实的任务当作载体,着重强调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并且开展深入的思考,这与思维品质培养的内在要求相符。开展和项目式学习相关的实践探究活动,一方面能够让英语教学模式得到优化,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学生打破思维上的局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落实“三新”理念推动英语教学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任务驱动筑基础,锚定思维培养方向
在高中英语项目式教学中要依据课程目标以及思维培养的要求设计具有驱动性的任务,任务的设置要同时考虑到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以及思维品质的发展,清晰地确定不同阶段在思维培养方面的侧重点[1]。如在基础阶段,着重培养逻辑思维,引领学生梳理任务逻辑和语言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进阶阶段,着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对信息开展筛选以及辩证性的分析,并且要把任务实施的步骤以及评价标准进行细致化处理,将思维培养的目标融入任务的各个细节当中,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掌握思维发展的方向,为之后的深度探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外研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1《Unit 2 Onwards and upwards》时,教师可以设计“个人成长规划”项目驱动任务,基础阶段重点在于逻辑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运用英语去梳理“成长目标—实现路径—所需能力”的逻辑架构,借助思维导图展现语言知识(如未来时态、目标类词汇)和规划逻辑之间的联系。而在进阶阶段的任务中,着重关注批判性思维,引领学生挑选不同职业领域的成长实例,用英语辩证地剖析实例中“挑战应对办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与此同时,清晰界定任务的执行步骤:在第1周明确主题以及框架,第2周开展案例收集和分析工作,第3周完成规划报告的撰写;制定评估准则,将“逻辑连贯性”“分析深度”等要素纳入核心的评分考量范围,让学生在任务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了解思维发展的具体指向。
二、探究赋能破难点,深化思维层次进阶
依托任务框架,构建多维度探究平台,引领学生攻克英语学习过程以及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安排学生以小组作为单位开展主题性质的探究活动[2]。通过文献查阅、观点研讨与成果梳理环节,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锻炼信息整合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设置具有认知冲突特点的关键点,如引领学生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语言表达所存在的差异,激励学生进行质疑与辩论,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引入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路径,试着运用创新性的方式解决英语学习中的实际难题,循序渐进地实现从基础思维朝着高阶思维的层次升级。
比如在教学外研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2《Unit 4 Breaking boundaries》时,教师可以围绕“科技突破与人类发展”主题构建探究的平台,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查阅中国和外国科技突破的具体事例(如航天领域的技术进展、医疗方面的创新成果),让学生用英语撰写文献的摘要。在小组研讨的过程中,使学生整合不同案例所存在的相同特征和不同之处,以此锻炼学生信息整合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设置认知方面的冲突点,引导学生去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科技伦理边界”认知的差异,鼓励学生用英语提出具有疑问性的观点(如“科技发展是不是应该优先把人类的安全考虑在内”)并且开展辩论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引入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如“怎样借助科技突破解决现实社会当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生用英语设计具有创新性的方案(如“运用AI技术对资源分配进行优化”),从而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实现从基础思维向高阶思维的逐步进阶。
三、评价导向促迁移,实现思维品质升华
构建多元性评价体系,凭借评价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迁移以及应用,评价内容不仅仅着重于学生英语语言所具备的准确性与流畅度,更聚焦在思维过程呈现出的逻辑性、创新性与批判性;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的模式,通过开展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借助进行成果展示评估学生的思维成果,综合考量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相互评价,以此反思思维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3]。
比如在教学外研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2《Unit 6 Nurturing nature》时,教师可以把“生态保护”项目作为依托,构建一个多元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并非仅仅将关注点落在学生英语报告语言的准确程度上,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具体来说,从逻辑维度出发,评估“生态问题分析—解决方案设计”这一过程是否具备连贯性;从创新维度来看,需要考察所提出方案是否具有独特的特质;从批判维度来讲,则要审核学生针对“保护与发展平衡”这一问题是否进行了辩证性的思考。采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凭借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当中的发言质量情况;依靠成果展示(如英语演讲、保护方案海报等形式)评估学生的思维成果;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对照评价量表对自身思维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用英语给出改进的建议),设计具备跨情境迁移性质的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在项目中所形成的“问题分析—方案设计”撰写一份关于“校园环保行动建议”的英语报告,以此实现思维能力的迁移以及进一步的升华。
结语
“三新”的背景下,把项目式学习融入高中英语教学当中,依靠任务驱动、探究赋能以及评价导向几个方面协同发挥作用,能够切实地激活学生思维方面的潜在能力,推动思维品质实现全方位的提升。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对项目设计以及实施的具体细节加以优化,增强思维培养和英语学科素养之间的深度融合,持续不断地探寻更加契合“三新”要求的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期间实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同步进步。
参考文献:
[1]唐湘稳.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英语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4(04):23-29.
[2]张驰.高中英语项目式学习中思维品质培养路径探析[J].英语教师,2023(11):45-51.
[3]吴佳.真实情境下高中英语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06):78-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