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视域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金课;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创新
正文
高职教育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职业能力、学习通用知识的基础。近些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学习兴趣及基础水平不一,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金课理念提出课程建设要兼顾学术性、实践性、创新性,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课堂互动、知识运用能力。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
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设置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轻视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实际岗位需求的结合。课程内容抽象,缺少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学习、工作当中。同时,不同的学生专业背景、基础知识储备、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统一的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内容脱离学生需求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制约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加以改进。
(二)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教师仍然主要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方式,课堂上的互动较少,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不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活动缺乏多样性,学生缺少实践操作和探究的机会,无法在真实的情境下理解和运用知识。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学生吸收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单一也会限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为提升教学质量,必须探索多样化的、互动性的、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来满足高职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金课”理念下的教学创新策略
(一)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金课建设的本质就是打造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的课程,以“金”为标尺来衡量课程是否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职业发展需要、基础知识水平科学地整合课程内容,使课程既具有系统性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课程设计要突出核心知识、合理规划知识模块的层次与逻辑、结合跨学科的联系、关注实际的应用场景、提高课程的整体价值。通过改善课程内容结构,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好掌握、运用所学知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职业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课程质量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状态。
例如,在高职院校《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使课程更贴近学生的职业发展及实际需要。课程把基础数学知识同工程、管理、经济等专业场景相联系,用数据统计、比例计算、函数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课程的应用性及实践指导价值。同时教师为不同学生设置了分层的内容模块,基础差的学生先掌握核心概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挑战综合问题。在优化课程结构过程中,课程不但保留了理论的系统性,而且加强了实践应用性,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原理的同时提高职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高职公共基础课课堂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多元化、互动性、实践性相统一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引入讨论、案例分析、项目化学习、情境模拟等手段可以使课堂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性氛围。创新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技能掌握的水平,也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学方法创新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上灵活变通,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使课程目标与学生能力发展能够相互促进。
例如,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用案例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结合的方法。课堂以文学作品、社会案例或职业沟通场景为依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交流,掌握文本内容和语言表达技巧。教师采用项目化的任务形式,以工作中的实际情境来增强教学目的的实用性。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来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与思维的碰撞,以此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理解以及能力锻炼。创新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参与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实现了知识学习与职业素质的共同提高。
(三)信息化技术助力教学
信息化技术对于高职公共基础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为课程教学提供多维度的资源与创新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微课、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等工具来构建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拓展的全流程教学模式。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增加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可获得性,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的分析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个性化辅导、教学调整提供支持。另外,技术手段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参与感,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领会知识,达到知识理论、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创新给予有力的支撑。
例如,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上,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布置课前微课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前就能掌握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利用虚拟实验、仿真软件来演示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领会概念与技能;利用在线答题、互动测验、课堂反馈系统,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掌握情况,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后学生利用线上学习资源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信息化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还加强了课堂的互动性以及参与感,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以及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结论:从金课的角度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创新实践证明,改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信息化技术运用以及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明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进一步完善高职学院的课程改革,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团队建设,积极探寻数字化、项目化以及个性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互动、实践性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架构,给我国大力培育契合当代职业发展趋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强力助力。
参考文献:
[1] 吴洋.“金课”视域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07):21-24.
[2] 王玉晴,齐文英.“金课”视域下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审视与探索[J].林区教学,2024(5):69-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