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地理主题情境教学设计与实践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林秋容

恩平市华侨中学 广东省江门市 529400

摘要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初中地理是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学科,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职责,同时也具有育人功能。通过主题情境教学,把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社会价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政认同度。但是,当前地理教学中思政元素渗透不足、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


关键词

课程思政;初中地理;主题情境教学;教学设计

正文


地理学科承担着空间认知、自然规律的认知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任务,而且借助现实案例与社会问题还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理念的出现,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实际指导。主题情境教学属于一种以情境为依托、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经由情境模拟、任务驱动以及问题探究等手段,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当中学习地理知识,在此过程中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评判能力。

一、课程思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一)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认同

课程思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将思政育人理念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 中尤为重要地理是联系自然和社会的桥梁,教师利用主题学习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懂得社会发展规律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地理知识,在思考人与自然、国家与世界的关系时形成自己的判断,并逐步建立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实现价值认同与社会责任的自觉承担。

(二)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思政的融入能扩大地理教学的教育维度,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进步,凭借价值引领和情境教学相融合,学生在探究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提升科学思维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等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课程思政提升了地理知识学习的育人效能,让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树立理性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和科学精神,实现学科素养与思想品质同步提升。未来需要继续推进课程思政与地理教学的融合创新,构建以价值引领知识探究为一体的智慧课堂新范式。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地理主题情境教学设计策略

(一)问题驱动设计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地理主题情境教学要以问题驱动为核心,建立启发性和思辨性学习任务体系。教师要按照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问题来提出有难度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借助于问题的设置,学生可以在解决地理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并强化自身的理性思维以及责任感。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在知识构建过程中自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知识与育人并重的目的。

例如初中地理粤人教版《从青藏高原到沿海平原》,教师“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得更快,而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发展得慢?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为核心问题导入,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资源分布、交通条件等角度思考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在探究过程,学生明白地理要素彼此间的联系,并且体会到国家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通过问题驱动的设计,在学生分析思考的同时加深了对地理的学习,并形成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情境化案例教学

情境化案例教学侧重于依托真实模拟的社会情境,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学习内容。教师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情境,从地理现象入手,探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问题。情境化教学提升了课堂的体验感和互动性,在无形之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渗透。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社会认知,培养理性思考能力和科学精神,实现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知识传递—能力提升—价值引导”三者结合。

例如,初中地理粤人教版《自然资源概况》教学中,教师创设“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由“煤炭大国”向“清洁能源大国”转变的发展过程。学生通过分析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资源的分布情况,了解科技创新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国家绿色发展的决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责任感。学生实现了地理知识与价值观的融合,这是通过情境案例教学实现的。

(三)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是课程思政融入地理课堂的途径之一,设置探究性或者实践性任务之后,学生以小组形式来完成学习目标,在交流、分工、整合中提升综合能力。教师在任务设计上具有价值导向,让学生在完成地理探究任务的同时培养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2]。小组合作学习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思维的碰撞和多角度探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有利于地理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高课堂育人效果。

例如初中地理粤人教版《合理布局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教学中,教师布置“规划未来家乡交通蓝图”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本地区交通布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查阅地图、分析地形和区位条件,给出契合可持续理念的交通改良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课程思政要素融合进去,促使学生认识交通发展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国家战略价值,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既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将地理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发展的智慧和行动。

结论: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初中地理主题情境教学既达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又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形成地理思维和家国意识。未来的地理教学还要进一步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加深课程思政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创建多元互动、实践探究、价值共生的课堂生态。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做到“知天地之大、明家国之责”,成为有世界眼光的民族新人。同时,教师也要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意识教学创新意识,思想育人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中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地理教育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 康翠玉许铭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地理主题情境教学设计与实践[J].2024(13):155-157.

[2] 汪奇峰.新课程改革视域下初中地理环境保护课程思政实践策略[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3(5):40-4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