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策略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爽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竹溪一中,湖北十堰 442300

摘要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育关乎学生民族认同感、国家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形成。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渗透存在素材挖掘不深、方法单一、评价脱节等问题。本文从教材资源开发、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完善、跨学科融合四个维度,提出具体渗透策略,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师落实家国情怀素养培育提供实践路径,实现历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渗透策略

正文

一、引言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家国情怀列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强调通过历史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历史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载体,其蕴含的丰富历史事件、人物精神与文明成果,为家国情怀素养培育提供了天然土壤。

二、高中历史课程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核心渗透策略

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并非脱离历史知识的单独说教,而需依托史实、融入课堂,实现“史”与“情”的深度融合。以下从四个核心维度提出具体策略:

(一)深度挖掘教材资源,夯实家国情怀素材基础

历史教材是家国情怀培育的核心载体,需打破重政治史、轻其他领域的局限,从多维度挖掘素材,构建立体化素材体系[5]

1.聚焦政治史,提炼民族抗争与国家建构的精神内核: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章节中,不仅讲解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与结果,更需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例如,通过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想、抗日将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国家认同感[4]

2.拓展经济与文化史,挖掘文明传承与民族智慧:在“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等内容中,突出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如通过“司母戊鼎”“景德镇瓷器”感受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通过“两弹一星”“青蒿素研发”体会现代科研工作者的爱国奉献,让学生认识到“家国情怀”不仅体现于重大抗争,更蕴含于日常的文明创造中[2]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家国情怀的情感共鸣

家国情怀的培育需以“情感唤醒”为核心,通过互动式、情境式教学,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深化情感体验[6]

1.开展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围绕“家乡的红色记忆”“身边的历史文物”等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研究。例如,让学生走访本地纪念馆、采访老党员,收集一手资料并撰写研究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国家历史”转化为“身边历史”,家国情怀从“抽象认知”变为“具体情感”[3]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代入感:借助历史纪录片、影像资料、数字博物馆等资源,还原历史场景。例如,讲授“南京大屠杀”时,播放《南京!南京!》片段或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数字档案,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悲剧,激发“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的责任感;讲授“改革开放”时,展示深圳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图片与今日深圳的航拍视频,让学生体会国家发展的活力,增强民族自信心[4]

(三)完善评价体系,保障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地

传统唯分数的评价方式无法衡量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效果,需构建“知识+能力+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一体化[3]

1.增设过程性评价,关注素养形成过程:将学生的项目研究报告、历史小论文、课堂发言、角色扮演表现等纳入评价范围。例如,在“红色记忆”项目中,从“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分析问题的深度”“情感表达的真挚度”三个维度评分,而非仅看最终报告的字数或格式,确保评价覆盖家国情怀素养的形成过程[5]

2.创新终结性评价形式,融入素养导向:在期末考试或模块测试中,减少单纯记忆类题目,增加开放性、情境性题目。例如,设置结合‘青蒿素研发’的历史,谈谈你对科学家爱国精神的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代丝绸之路的联系中,分析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传承等题目,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家国情怀结合,考查其价值判断与情感认同[1]

(四)推动跨学科融合,构建家国情怀培育的协同机制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并非历史学科的“独角戏”,需与语文、地理、政治、艺术等学科协同,形成“多学科联动、全方位渗透”的格局[2]

1.与语文学科融合,强化情感表达与文化认同:结合语文课程中的《沁园春・雪》《记念刘和珍君》等篇目,开展跨学科专题教学。例如,历史课讲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与过程,语文课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在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更深刻地体会文字背后的家国情怀,提升文化传承与情感表达能力[4]

2.与地理学科融合,增强国家疆域与地域文化认同:在历史课讲授“中国古代的疆域演变”时,结合地理课的“中国地形与行政区划”知识,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不同朝代的疆域范围,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地理基础;在讲解“明清时期的江南手工业”时,结合地理课的“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分析地域文化与国家文明的互动关系,增强学生对国家疆域与地域文化的整体认知[5]

三、家国情怀素养渗透的实施保障

为确保上述策略落地,需从教师素养与课程资源两方面提供保障[3]

1.提升教师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学校需定期组织历史教师参与家国情怀专题培训,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聆听专家讲座、开展教学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自身的家国情怀与素材挖掘、教学设计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历史学科科研,围绕“家国情怀素养培育”开展课题研究,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2]

2.开发多元化课程资源:除教材外,学校可联合本地博物馆、档案馆、红色纪念馆等机构,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如“家乡的革命故事”“本地历史名人传记”等;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家国情怀素养培育资源库”,收录纪录片、历史影像、学术论文等资料,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素材[5]

四、结论

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是高中历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路径,其本质是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实现“以史育情、以情励志、以志报国”的目标[4]。本文提出的“教材挖掘—方法创新—评价完善—跨学科融合”策略,需依托具体教学实践不断调整与优化。未来,高中历史教学还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生活化”的渗透方式,如利用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结合社会热点分析历史逻辑,让家国情怀素养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价值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朱汉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何成刚,沈为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李明海.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追求[J].历史教学,201812):15-19.

[5]张静.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05):89-94.

[6]王雄.历史教育中的家国情怀:从认知到认同[J].基础教育参考,201908):34-3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