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与科学实验融合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赵月航

唐山市路北区橡树湾小学 063000

摘要

小学美术注重审美感知与创意表达,科学实验强调探究精神与逻辑思维,二者融合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审美体验与科学探究的双向赋能。本文聚焦小学美术与科学实验融合课程的设计逻辑,从融合维度、课程结构、实施路径三个层面构建课程框架,同时分析实践中的核心策略与注意事项,为小学阶段跨学科课程开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小学美术;科学实验;跨学科融合;课程设计;综合素养

正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传统分科教学虽能夯实学科基础,但易导致知识碎片化,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美术课程以美为核心,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与生活中的形态、色彩、纹理,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创意;科学实验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数据,理解自然规律与科学原理。因此,设计美术与科学实验融合课程,不仅能丰富教学形式,更能帮助学生用审美视角理解科学,用科学思维支撑艺术创作,实现学科素养的协同发展。

1 小学美术与科学实验融合课程的设计维度与框架

1.1 融合维度

一是自然观察维度,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中的美与理,例如观察树叶脉络,美术层面关注脉络的线条形态、疏密节奏,可通过素描、拓印呈现;科学层面探究脉络的功能,可通过叶脉标本制作实验,观察不同植物叶脉的结构差异,实现形态审美与功能探究的结合。二是材料应用维度,挖掘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与科学属性,例如使用黏土创作,美术层面探索黏土的塑形方法、色彩搭配,打造立体作品;科学层面探究黏土的材质特性,通过不同湿度黏土塑形效果对比实验,分析湿度对黏土成型的影响,让艺术创作基于科学认知。三是现象创作维度,结合科学实验现象进行艺术表达,例如彩虹形成实验,科学层面探究光的色散原理,通过三棱镜折射观察光谱;美术层面以彩虹为素材,用水彩晕染、剪纸拼贴等形式创作彩虹主题作品,同时在作品中标注光谱的颜色顺序,体现科学原理与艺术表达的融合。

1.2 课程目标

融合课程目标需兼顾学科目标与综合目标,形成递进式体系。一是知识目标,明确美术与科学的核心知识要点,例如植物主题融合课中,美术知识包括植物形态的简化与夸张、色彩搭配技巧;科学知识包括植物的根、茎、叶功能,光合作用原理。二是能力目标,培养跨学科应用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例如根据植物向光性实验,设计向光生长的植物主题绘画。三是素养目标,提升综合素养,如审美素养、科学素养、合作素养,实现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素养养成的进阶。

1.3 课程结构

第一阶段感知导入,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同时引入学科知识点,例如光影游戏课,先展示光影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光与影的审美兴趣;再提出科学问题,自然过渡到科学实验。第二阶段探究实践,同步开展科学实验与美术观察,例如光影游戏中,科学实验环节让学生用手电筒、不同形状的物体,探究光源角度、物体形状对影子的影响;美术观察环节记录影子的轮廓变化、明暗对比,用速写本绘制不同形态的影子。第三阶段创作展示,基于实验结果进行艺术创作,并分享作品中的科学原理,实现探究结果向艺术创作的转化。

2 小学美术与科学实验融合课程的实践路径

2.1 实验选择

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需满足现象明显、操作安全、材料易获取要求,便于与美术创作衔接。一是选择现象可视化实验,实验结果能直接作为美术创作的素材,如色彩混合实验,用红、黄、蓝三种颜料混合,观察颜色变化,实验后直接用混合出的颜色进行绘画;或结晶实验,用盐或糖溶液制作晶体,观察晶体的几何形态,再用彩笔描绘晶体结构,或用黏土塑造立体晶体模型。二是控制实验难度与风险,避免复杂操作与危险材料,如探究植物吸水,用带根的芹菜插入有色水中,观察茎部颜色变化,实验材料安全易获取,且颜色变化明显,适合作为美术观察与创作的对象;避免使用高温、有毒材料,确保学生操作安全。

2.2 创作引导

美术创作需基于科学实验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避免重科学轻艺术或重艺术轻科学。一是引导学生提炼实验中的美术元素,如实验现象中的色彩、线条、形状,例如火山喷发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喷发时泡沫的形态、颜色层次,再用油画棒或水彩表现火山喷发的动态与色彩,要求作品中体现实验观察到的特点。二是鼓励创意表达,允许学生在科学原理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如昆虫身体结构实验,美术创作时可允许学生用夸张的色彩、装饰性线条表现昆虫,但需保证身体结构符合科学认知,既不违背科学原理,又体现艺术创意。

2.3 评价方式

融合课程的评价需兼顾美术与科学学科的特点,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从实验操作规范性、美术作品创意性、科学原理表达准确性三个维度评价;学生自评需说明实验发现与创作思路;互评时关注作品是否体现实验结果、创意是否独特,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与合作意识。二是评价标准综合化,避免单一以作品好坏或实验对错评判,设置实验观察细致度、科学原理理解度、艺术表达创意度、合作参与度等评价指标,例如学生实验操作规范、观察记录详细,即使美术作品技巧稍弱,也可获得较好评价;若作品创意丰富,但未体现科学原理,则需引导学生重新结合实验结果优化作品,确保评价既尊重学生差异,又紧扣融合课程目标。

2.4 注意事项

一是避免形式化融合,确保学科深度联动。部分融合课程易出现科学实验与美术创作脱节的问题,如先做实验,再独立进行美术创作,二者无实质关联。需在设计时明确融合点,如实验为创作提供素材、原理或灵感,创作需体现实验结果,确保二者相互支撑,而非简单叠加。二是适配小学生认知水平,平衡学科难度。小学阶段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美术技能仍在发展,课程设计需避免过高要求,科学实验以观察现象、理解简单原理为主,不追求复杂数据与深入分析;美术创作以表达观察与创意为主,不强调专业技巧,用儿童熟悉的绘画、手工形式,降低学习难度,保护学生兴趣。三是注重资源整合,依托现有教学条件。融合课程无需依赖高端设备,可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与生活材料开展,如用橘子皮制作橘皮画,同时探究橘皮的结构与韧性;用废旧纸盒制作立体建筑,同时探究结构稳定性,让课程易落地、可复制,适合在小学广泛推广。

3 结束语

小学美术与科学实验融合课程,通过审美与探究的协同,打破了学科界限,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与思维训练。在设计与实践中,需紧扣学科融合点,搭建科学的课程框架,采用适配小学生的教学策略与评价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未来,融合课程可进一步拓展融合维度,如结合信息技术,或融入生活场景,持续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为小学跨学科教学提供更多可能,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翟顺记. 创意实践视域下优化小学美术作业设计[J].天津教育,2024,(33):135-137.

[2] 邱玲. 以美育人理念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思考[J].名师在线,2024,(31):88-90.

[3] 周婷. 小学美术课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创新设计与实施[J].青少年书法,2024,(21):51-53.

[4] 李传丽. 初探美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J].小学科学,2024,(04):127-129.

[5] 陈艳莉. 科学与小学美术的融合教学[J].家长,2023,(32):130-1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