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的高校师范生数字阅读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黄俏梅

广西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背景下,本研究聚焦高校师范生数字阅读能力培养的革新路径。通过构建AI技术支撑—师范教育特色—数字素养提升的三维培养模型,结合实证研究验证了智能推荐系统、动态评价机制、多模态交互平台在师范生数字阅读中的实践价值。研究结果表明,AI赋能不仅能有效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筛选效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跨媒介文本解读水平,更能推动师范教育从知识传授型向智能素养培育型转型。本研究为新时代师范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

AI赋能;师范生培养;数字阅读

正文


一、引言

在数字中国战略框架下,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命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教师。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核心群体,其数字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阶段数字化教学的实施质量。然而,传统师范教育在数字阅读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培养目标滞后于技术发展需求,二是评价体系偏重量化指标而忽视高阶思维,三是实践场景脱离真实教学情境。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以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智能推荐等为代表的AI技术,能够构建个性化的数字阅读学习路径,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建构的范式转变。本研究立足于师范教育特殊性,探索AI技术如何赋能师范生数字阅读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价值。

二、智能推荐系统的实践应用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数字阅读能力培养课程中,AI赋能的智能推荐系统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与算法优化,实现了从被动推送到主动适配的范式转变。系统基于师范生阅读行为日志、知识图谱关联度、教学场景需求等三大维度构建推荐模型,具体实施路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阅读偏好建模阶段。系统通过采集师范生在数字阅读平台上的行为数据,包括阅读时长、标注频率、笔记类型、页面跳转路径等,运用协同过滤算法与深度学习模型构建个体阅读画像。例如,针对偏好文学批评类文本的学生,系统会优先推荐《文艺理论研究》期刊的最新论文;对于关注教学技术的学生,则推送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文本分析工具系列教程。这种精准画像使推荐资源与师范生专业发展需求匹配度提升60%。

第二阶段为动态推荐策略优化阶段。系统采用强化学习框架,根据师范生实时反馈调整推荐策略。当学生连续三次忽略某类资源时,系统会自动降低该类资源权重;若学生频繁查阅某类案例,则提升相关资源的推荐优先级。在数字教学资源设计模块中,系统根据学生前期对跨媒介叙事案例的积极反馈,主动推送包含AR技术融合的古诗文教学资源包,使资源点击率提升35%。

第三阶段为教学场景适配阶段。系统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开发古诗文数字阅读专项推荐模块。该模块整合《全唐诗》数字资源库、古文字识别工具、诗词朗诵音频库等,支持师范生进行多模态文本分析。例如,在《将进酒》教学中,系统推荐包含原诗手稿影像、名家朗诵音频、学术争议点梳理的三维资源包,帮助师范生构建文本—语境—阐释的立体阅读视角。

该系统的实践验证表明,智能推荐系统不仅能提升师范生的数字阅读效率,更能通过精准的资源适配促进其专业素养发展[1]。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系统通过整合经典文本数字资源与前沿教学技术,实现了传统人文学科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新型师范生提供了有效路径。

三、多模态交互平台的实践效果

AI赋能的虚拟教学场景模块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通过多模态交互平台开展数字阅读实践。该平台突破传统单媒介阅读限制,实现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跨模态同步分析,构建输入—处理—反馈的全流程智能支持体系[2]。具体实践效果从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跨媒介解读能力显著提升。平台内置的智能分析模块支持师范生对《红楼梦》等经典文本进行多模态解读。例如,学生可同步比对87版电视剧片段与原著文字描写,通过语音识别技术捕捉演员台词与原文差异,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分析服饰、场景还原度,最终形成包含文学性、影视性、表演性三重视角的批判性分析报告。以《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为例,学生通过平台实现三重维度的同步解析:

1.文本与影视的跨媒介比对:系统自动关联1987版电视剧对应片段与原著文字描写,利用语音识别技术逐句比对台词与原文差异。例如,剧中王夫人劝解贾政时新增“老爷要打,先打死我”的台词,平台会标记该处改编,并引导学生思考影视化创作对人物形象的强化作用。

2.图像符号的深度解构: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学生可分析剧中人物服饰(如贾宝玉的红色箭袖与原著“银红撒花袄”的差异)、场景布局(贾政书房陈设与清代士大夫家居文化的契合度),并结合故宫博物院数字藏品中的清代服饰图谱进行验证,培养实证研究意识。

3.表演艺术的文学转化:平台提供演员微表情分析功能,如欧阳奋强饰演宝玉时“咬唇颤抖”的细节与原文“面白气弱”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文学语言与表演艺术的符号转换逻辑。

最终,学生整合上述分析,撰写包含文学性(原著叙事技巧)、影视性(改编策略得失)、表演性(演员二度创作)的批判性报告。实践数据显示,经过该训练后,85%的师范生能独立提出跨媒介比较的学术观点。平台进一步引入生成式AI辅助工具,如自动生成“影视改编差异热力图”,直观呈现各版本对原著情节的增删比例,为学术讨论提供数据支撑。这种技术赋能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批判思维,更推动了经典文学阐释的当代转型。

第二,数字阅读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平台通过实时反馈系统优化阅读策略,例如在分析《声律启蒙》音频资源时,系统自动标记韵律错误并提供修改建议;在解析《清明上河图》数字图像时,系统标注关键细节并生成历史背景说明。这种智能辅助使实验组学生数字阅读能力提高20%,具体体现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多模态文本分析的数量增加40%,批判性思维标注的准确率提升25%,特别是能够综合运用三种以上媒介进行深度解读的学生比例从20%提升至50%。

第三,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平台特有的虚拟课堂模块支持师范生进行数字阅读教学预演。例如,在《古诗文鉴赏》课程中,师范生可调用平台资源设计包含AR古诗意境复现、音频朗诵对比、数字书法临摹等环节的混合式教学方案。实验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在教学案例设计中的跨媒介整合度提升35%,特别是在运用数字人文工具创设教学情境方面表现突出,如使用数字地图呈现《诗经》地理分布的学生比例从10%提升至45%。

该平台的实践验证表明,多模态交互平台不仅能提升师范生的数字阅读能力,更能通过真实的虚拟教学场景培养其教学实践能力[3]。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平台通过整合经典文本数字资源与前沿教学技术,实现了从数字阅读到数字教学的能力进阶,为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新型师范生提供了有效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内置的元认知监控模块有效避免了技术依赖现象,确保师范生在运用AI工具的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

四、结语

本文表明,AI技术不仅能够赋能师范生数字阅读能力的系统性提升,更能推动师范教育从知识传授型向智能素养培育型转型。在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这种转型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持续探索AI技术与师范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优秀教师,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苏雅婷.AI赋能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研究[D].湘潭大学,2021.

[2]晋晓飞.AI技术赋能移动终端数字阅读的创新路径——以掌阅APP为例[J].传媒,2024,(22):41-44.

[3]沈敏垚.数智时代下AI赋能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5,42(04):107-1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