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堂趣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林梁湘

四川省岳池县排楼小学校,四川广安 638300

摘要

当下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课堂却经常遭遇学生内在动力缺乏的难题,很多学生存在“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这显示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本研究依托趣味教学理论及实际,试图经由系统化的策略构建与课堂实践,探寻激起学生运动兴趣,改良课堂教学品质的有效途径。论文先整理了内在动机理论,游戏化学习等理论根基,接着形成起一套包含游戏化,情境化,竞赛化等策略在内的趣味教学体系,并借助具体的教学实例来细致讲述其应用办法和执行流程。经由实践验证,这些举措可明显改善课堂氛围,增进学生的参与度,在把握运动技能的时候,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本项研究目的在于给一线体育教师给予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参照,进而促使“健康第一”理念得以落实,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关键词

初中体育;趣味教学;教学策略;实践研究;核心素养

正文


引言

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提升体育成绩,在锻炼体能的同时更重视塑造完善人格、培养健康的运动习惯,而面对当下初中体育课堂仍以“命令式”“重复练习式”等传统授课方式为主,造成天性爱动的青少年学生对于机械式重复体育课产生抵触心理,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学生想运动但又无法动的矛盾现象,揭示出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迫在眉睫。有趣味的教学是一种从培养学生内在兴趣的教育思想,它的价值正是体现在能让“要我学”的现状变成“我要学”[1]。本课题的开展不光是要对现有的体育教学方法增加新元素,更为重要的还是让课题成果落地生根,在一线的体育工作者中推广,把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案例传递给一线教师,并以此切实有效的提高初中体育的课堂活化。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趣味教学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其理论基础是稳固的,内在动机理论显示,若活动自身就能给人以愉悦与满足感,那么个体的参与热情就会最持久也最强烈,这是趣味教学的心理学根基所在,游戏化学习理论把游戏的趣味元素,规则体系以及反馈机制创造性地用于非游戏场景,使得学习过程变得像游戏一样充满吸引力,“快乐体育”思想则重视体育教育应当让孩子们在运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乐趣,从而达成身心的和谐发展,在国内外的研究当中,学者们已经从各个角度认可了趣味性,游戏化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效果,但是要如何把这些要素系统化地融合到日常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去,还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努力创建起一个更加全面,更有操作性的初中体育趣味教学策略框架[2]

二、初中体育课堂趣味教学策略体系构建

要想形成有效的趣味教学策略体系,就必须遵守一些准则,即保证趣味性符合教学目的,做到寓教于乐;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个体差异;把安全当作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按照这些准则,我们给出了许多具体策略,其一就是改变教学内容使之游戏化,把枯燥的技术练习放进游戏里,比如把耐力跑变成“团队寻宝闯关”,把篮球运球练习变成“护球夺宝”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会技能,其二是创设故事化的情境,给技术动作赋予生命,在垫上技巧教学时创建“丛林探险”的故事,把前滚翻,后滚翻变成避开危险的本能举动,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模仿和参与积极性[3]。其三,最大限度地利用竞赛的激励作用,开展小组积分赛、个人擂台挑战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其四,积极采用音乐、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用音乐的节奏带领热身活动,用视频慢动作分解动作的瞬间,让课堂更具有现代感和吸引力。其五,发挥体育器材的创造性,倡导一材多用,利用标志桶既可以做足球绕杆又可以作为障碍跳跃物,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缓解器材不足的压力。其六,开展角色扮演和自主创编,让每个学生轮换当“小教练”,小组内共同创编一套简单的热身操,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提高和锻炼。

三、趣味教学策略的实践案例与分析

教学实践发现,趣味化改造可以提升课堂效能。就“篮球传接球”而言,为改变重复对传的单调,我们设计了“移动传球堡垒”,学生在限定区域里移动传球,并应对抢断,之后在“传球精准度接力赛”中展开争夺,这种游戏化、竞赛化的结合方式,让学生在高对抗、强竞争的环境中,极大提升了传接球技术的实战运用水平和团队协作精神[4]

同样,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我们不再采用机械的分解练习,而是创设“小青蛙过荷叶”的趣味情景,让学生为了“过河”而跳,设置“碰彩虹”的目标鼓励学生完成展腹收腿的动作,这种情景化教学结合器材创新,把枯燥的达标测试变成学生乐于不断尝试的挑战,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不知不觉掌握了并优化了技术动作,教学效果明显。

四、实践效果反思与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积极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从被动应付转变为积极期待,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有凝聚力,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上也更加高效、牢固,团队协作精神、规则意识和创新思维也在趣味化的团队活动中得到培养,但是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趣味教学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跃的课堂有时也会带来纪律管理上的困难,部分策略的实施也受到学校场地和器材的限制[5]。怎样准确拿捏趣味性与必要的运动负荷、技能教学深度之间的平衡,这是教师一直在探寻的艺术,教学评价体系也要做出改变,要从单纯的技术考核转变为对参与度、进步幅度、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评判,我们觉得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在教学设计与管理方面的水平,学校方面也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改进硬件设施,营造一种支持教学创新的氛围,往远看去,探究趣味教学与信息技术(AR/VR、运动手环)的结合,塑造智能化、个性化的体育课堂,将是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五、结论

本研究经过一系列搭建并实践,得出结论:把游戏化、情境化、竞赛化这些手段系统化应用到初中体育课程当中,这是改善课堂死气沉沉情况,加强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些策略很贴合初中生的心理,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内在积极性,使他们边玩乐边学习,边锻炼身体边健全自身,虽然实际操作时会碰到一些管理与资源方面的问题,但其好处毋庸置疑。本研究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还有更多同事投入进来一同探寻并充实体育课这门艺术,使每堂体育课变成学生所期待的欢乐时刻,从而为学生健康成长及终生热爱体育打好根基。

参考文献:

[1]何应怀.快乐体育背景下初中体育游戏化教学研究[J].体育世界,2024,(01):77-79.

[2]温健勇.试析初中体育趣味化教学探究[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新的时代基础教育论文集.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2022:48-50.

[3]陈丽霞.快乐体育背景下初中体育游戏化教学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04):240-242+246.

[4]付绍斌.趣味性教学的学习热情——体育教育中的趣味化教学探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S2):142-145.

[5]韦艳.探讨初中体育趣味化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4):19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