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优化策略
正文
引言:随着核心素养理念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化学概念是学生理解化学现象、掌握化学规律的前提,也是构建化学知识网络的关键。然而,当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单一的讲解模式,忽视概念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此背景下,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不仅能提升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思维,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对推动初中化学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一)助力学生理解化学本质
化学概念是对化学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涵盖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内容。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概念教学,能引导学生透过具体的化学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通过 “分子”“原子” 等概念的教学,学生可理解物质构成的微观本质,打破对物质的宏观认知局限;借助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的辨析,学生能掌握判断物质变化的核心依据,形成对化学变化本质的科学认知。这种基于本质的概念学习,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化学认知框架,为后续复杂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维度。概念教学是培养这些素养的重要载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能提升证据推理能力;通过探究概念的应用场景,可增强科学探究意识;通过理解概念背后的化学原理与社会价值,能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例如,在 “酸”“碱” 概念教学中,学生不仅能掌握酸碱的化学性质,还能通过了解酸碱在环境治理、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实现核心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传统,忽视素养培养
当前部分初中化学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仍以 “教师讲解 + 学生记忆” 的传统模式为主。教师直接呈现概念定义,让学生通过背诵、默写的方式掌握概念,缺乏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引导。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参与概念的探究与建构过程,无法形成自主思考能力和科学思维,导致核心素养中的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等维度难以落实。例如,在 “化合价” 概念教学中,教师仅强调化合价的数值记忆和应用规则,不引导学生分析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学生虽能完成简单计算,但无法理解概念的本质,也难以形成微观探析能力。
(二)概念讲解脱离实际,学生兴趣不足
化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若教学中脱离生活实际,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学习兴趣。部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仅关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不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或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讲解,导致学生认为化学概念 “枯燥无用”。例如,在 “溶液” 概念教学中,教师仅讲解溶液的定义、特征,不联系生活中的盐水、糖水、碘酒等常见溶液,也不介绍溶液在农业灌溉、医药生产中的应用,学生无法感受到概念的实际价值,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也不利于培养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素养。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落实素养目标
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概念的建构过程,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情境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化学史、生活现象、科学实验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背景与本质。例如,在 “原子” 概念教学中,教师可讲述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的化学史故事,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原子图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原子概念的发展过程,理解原子的客观存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推理等活动自主形成概念。例如,在 “复分解反应” 概念教学中,教师提供氢氧化钠与盐酸、碳酸钠与氯化钙等实验药品,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反应现象,分析反应规律,进而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与发生条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证据推理素养。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概念认知
化学概念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概念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增强概念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一方面,教师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入概念,降低概念的抽象性。例如,在 “燃烧” 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展示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天然气燃烧等,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燃烧现象的共同点,进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与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概念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概念的实际价值。例如,在 “金属活动性顺序” 概念教学后,教师可提出 “为什么铁制品容易生锈而铝制品不易生锈”“如何防止菜刀生锈” 等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不仅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三)完善评价体系,凸显素养导向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教师应构建多元化的概念教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与素养形成。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记录、探究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思考深度、探究能力等。例如,在 “物质的分类” 概念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分类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对混合物、纯净物等概念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分类思维与合作能力。终结性评价可优化测试内容,增加对概念本质理解、应用能力及素养水平的考查。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是落实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虽存在教学方法传统、内容脱离实际、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但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等优化策略,可有效提升概念教学的质量,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马淑芬.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47):120-121.
[2]马瑞丽.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实践[J].学园,2023,16(23):7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