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效果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邹涛

遂宁市第七中学校 629000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推进,项目式学习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本文聚焦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探索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法,并分析其实践效果。通过梳理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目标设定、内容选取、实施流程等方面构建教学设计框架,开展教学实践。结果显示,该设计能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研究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助力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实践效果

正文


引言

初中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学科,传统教学多以理论讲解和单一操作练习为主,学生易陷入被动学习,难以将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为驱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契合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中仍存在目标模糊、流程松散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效果,旨在解决教学痛点,为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提供可行路径。

一、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现状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传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常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多围绕软件操作步骤、理论知识点展开讲解,甚至有时会让学生机械记忆操作命令。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索机会,难以理解知识间的关联,遇到稍有变化的操作任务就无从下手。课后练习多为重复性操作,与实际生活场景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兴趣逐渐降低,信息素养培养目标难以落实。

(二)项目式学习应用的不足

部分初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项目式学习,但存在诸多问题。有的项目主题脱离学生生活,比如设计与学生日常无关的专业领域作品,无法激发学习兴趣;有的缺乏清晰的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流程混乱,学生不清楚每一步的学习重点。还有的教师对项目式学习把控不足,过度干预会限制学生思维,放任自流又会导致学生偏离学习方向,最终教学效果不佳,未能充分发挥项目式学习的优势。

二、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设定需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学生认知水平,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基础差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确保目标具体可衡量,避免模糊表述。比如在多媒体作品制作项目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可设定为掌握图片处理、音频剪辑的基础操作;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学会合作完成作品设计与制作;情感态度目标为培养创新意识与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二)合理选取项目内容

项目内容需兼顾学科性与生活化,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且符合教学要求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主题应具有探究价值,能涵盖多个知识点,为学生提供综合应用知识的空间,避免仅涉及单一知识点。例如校园生活电子相册制作”“班级活动宣传视频设计等主题,既贴近学生日常,又能让学生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巩固多个知识点,提升实践能力。

(三)优化实施流程

实施流程分为准备、实施、展示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明确师生的具体任务。准备阶段,教师明确项目任务,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与工具支持,如相关教程、软件安装包等,并提前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分工协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引导解决问题,避免直接给出答案。展示评价阶段,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从作品质量、合作表现、创新点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总结学习收获,帮助学生发现不足。

三、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效果

(一)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实践中,项目式学习以真实任务驱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不再依赖教师的全程引导。为完成项目任务,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探索软件功能,遇到问题会主动与同学讨论或寻求教师帮助,学习态度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发言次数增多,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显著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二)增强知识应用与协作能力

项目式学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问题,比如制作宣传视频需同时运用图片处理、视频剪辑、音频编辑等知识,帮助学生打破知识壁垒,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小组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分工配合、沟通协调,比如有人负责素材收集,有人负责制作,有人负责修改,逐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合理分配任务,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三)促进信息素养发展

通过项目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还学会了筛选、处理、整合信息的方法,比如从众多素材中挑选合适的图片、视频。在作品设计与优化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得到锻炼,会尝试加入独特的设计元素。同时,在解决项目难题时,学生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各维度得到全面发展。

四、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的优化方向

(一)加强教师指导能力培养

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扮演引导者角色,其指导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校可通过专题培训、教研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对项目式学习理念的理解,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设计与过程把控技巧,比如如何设计合理的项目任务、如何把握指导的时机。同时,鼓励教师跨学科交流,借鉴其他学科项目式学习经验,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可建立“导师制”,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新手教师结对,定期开展教学案例分享会,结合具体项目分析指导策略,还可引入外部专家讲座,拓展教师视野,推动项目式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完善评价体系

现有评价多侧重成果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与进步,需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增加过程性评价比重。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参与度、进步情况,比如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在技能掌握上有提升。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让评价更全面。评价标准需更细化,涵盖知识应用、技能掌握、协作表现等方面,确保评价全面、客观,更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结论

本文对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效果进行研究,构建了包含目标设定、内容选取、流程优化的教学设计框架,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科学的项目式学习设计能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知识应用与协作能力,促进信息素养发展。研究也发现,教师指导能力与评价体系仍需优化。未来可进一步探索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融合的路径,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提供更多可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碧洁.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实践[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5,(28):111-112.

[2]顾一峰,柳毅.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5,(09):165-167.

[3]王智祥,栾庆芳.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上的应用[J].科教文汇,2025,(05):173-17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