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中心课堂学生参与度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教学策略;情境创生;合作学习
正文
0.引言
小学数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关键,可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低是一个普遍难题。有些学生因为数学比较抽象所以有畏惧感,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的参与不仅限于外部的行为,还包含深度的认知投入和情感认同。所以探寻有效的策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笔者试图探究具体的实施路径,期望创造一种更为灵动、高效、接纳的数学学习场域,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得以形成。
1.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1.1学生参与度的内涵
学生参与度属于教育学中的一个复合概念,它可以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参与程度以及主动的程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单单只是外在行为上是否积极举手发言,是否积极的参加小组讨论等。它更加深层的包含认知参与与情感参与这两大方面。认知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自觉进行思维活动的程度,即学生对数学问题是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是否积极地去探索各种解题的方法,是否积极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高水平的认知参与,不是说学生在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地、批判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使用。情感参与重视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偏向,比如对数学学习有没有兴趣,会不会感到好奇,有信心还是没有信心,碰到难题能不能坚持下来等等。积极的情感参与可给学生持续学习给予强有力的内部动力,让学生即便碰到麻烦事也能保有探寻的热情。所以,要想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就务必是行为,认识,情感三位一体的,要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在数学的学习旅程当中[1]。
1.2学习中心课堂的教学理念
学习中心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就是把课堂的中心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就不单单是传授知识了,而更多的是指导、组织、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中心课堂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认为知识是在学习者自主建构中实现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味着课堂的设计要以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兴趣点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有探索空间的学习材料和任务。教学活动不再是一条线的知识灌输,而是围绕核心数学概念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探究。这样的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充分的了解,要对所教内容的重难点了如指掌,还要营造一个安全、宽容、鼓励探索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度也正是学习中心课堂理念的必然结果和要求,因为在学生眼中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才会发生质变。
2.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核心策略
2.1创设引导性教学情境,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创设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有启发性教学情境,是点燃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首要环节。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教学过程中一直停留在对公式定理的机械讲解、记忆上,学生很容易就会觉得枯燥无味,进而产生距离感、畏难情绪,参与程度自然无从谈起。所以教师需要充当“情境设计师”角色,要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童话故事、游戏活动中提取数学因素,将抽象的数学题目转换成学生能够看得到、摸得着、想得到的具体难题。例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时,可以用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在购物买商品,用钱换找零钱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会元、角、分三者之间的转换。当学习“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不同形状的物品,还可以借助七巧板去完成拼图创作,学生在观察、接触与创造中会更了解图形的特点。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还能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想学、愿学的欲望,进而自主的投入后面的学习探究活动之中[2]。
2.2构建合作式学习体系,强化深度认知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传统个体化学习模式,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数学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的角度也不同,借助于合作学习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思维的碰撞。有效的小组合作,并非把学生分组就完了,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科学组织。首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使每个小组整体水平相当,小组成员在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等方面可以互补,既保障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启发。其次,合作任务设计很关键。任务要具有一定开放性、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要分工明确,目标一致,保证每个人都有事做,有责担当,防止出现个别学生“搭便车”或者“置身事外”的情况。比如说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小组分工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盒子,有的成员测量尺寸,有的成员计算面积,有的成员裁剪粘贴,然后一起做出来后交流展示。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利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且还要学会听、说、协作、帮助,这些深入的认知投入与人际交流使得课堂参与的人数多起来,效果也好了很多,学习过程成为了一种大家共同成长并分享智慧的社交活动。
2.3优化互动性教学过程,创造积极的参与气氛
课堂互动是连接教师、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优化互动过程是营造积极、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关键。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表现在教师提问的艺术、反馈机制、评价方式等方面。教师提问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封闭性、唯一答案的问题上,应该设计更多开放性、引发学生思考和争议的探究性问题。例如,在学完“平均数”之后,可以问“用平均身高来表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恰当吗?”。请问您指的是哪个问题呢?我没有收到您的具体问题。这类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可以促进同学们用不同视角开展批判性思维并积极参与交流,气氛很热烈。老师也需要形成及时的、导向性的反馈。当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先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然后再通过追问、启发、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完善自己的思路或是纠正错误,使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到尊重和支持。同时,多元、鼓励的评价语言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多用“你的想法很独特”、“你观察得很仔细”、“这次比上一次进步”等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敢于表达、乐于分享[3]。
结束语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老师从理念到实践都加以优化。通过创设引导性情境、构建合作学习体系、优化课堂互动过程等三大策略,可以将学生置于学习中心。这些策略相互配合,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加强深度认知。当学生在充满趣味、在互助和鼓励的氛围里学习时,他们的参与度会大大增加,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还能够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精神以及积极的态度,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喻平.(2018).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与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38(16),45-47.
[2]张奠宙,&宋乃庆.(2011).数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鲍建生.(2013).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参与.全球教育展望,42(1),7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