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教育教学对策探讨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赵兰霞

山东省临沭县郑山街道中心幼儿园,山东 临沂 276700

摘要

本文从当前幼儿园在教育幼儿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上引入,从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要使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明确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探讨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学对策,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幼儿园;礼仪;行为习惯;对策;榜样

正文


幼儿通过模仿的方式来习得技能和行为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伴随幼儿的一生,对幼儿的成长和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当前一些幼儿园存在重视对幼儿的文化教育而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问题,这造成培养的幼儿在社会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对策进行探讨如下。

一、当前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教育应当重视全面培养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素质发展。但是当前幼儿园教育常见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情况,重视对幼儿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情况很常见。原因在于,文化素质的表现很直观,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希望孩子能尽快掌握文化知识,将幼儿掌握什么数学知识、英语读法、汉字写法、拼音等作为判断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标准[1]

2、园方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重视不足

园方是否重视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如礼仪教育、卫生教育、生活习惯培养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但园方存在仅在观念上重视,而没有落实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情况。

具体表现在,在教育时间上重视不足,也表现在对教师的培训重视不足上。就教育时间的安排上,园方没有在课程表上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对那些涉及到健康、社会、语言等领域的知识,多在文化教育的同时附带,没有专门组织课程,这造成教师在讲解礼仪知识、卫生教育、生活习惯等时存在不够仔细的情况,教育不够规范,针对性不强[2]

园方也存在对教师的培训重视不足的情况,园方在礼仪教育、卫生教育、生活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培训不多,教师对相关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在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评价教育效果时不够合理。常见幼儿在某种行为上表现不好时才指出,教育时粗暴教育,教育效果的评价被遗漏等。

3、教师言行不一,未能以身作则

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习得社会规范。在幼儿园,教师是孩子的榜样,教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让幼儿观察、模仿到良好的行为。但在幼儿园常见对这一点重视不足的情况,较少有教师能始终做到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很多教师在为幼儿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时,常见“打脸”的情况。教师要求幼儿在午睡时保持安静,自己却与他人聊得热火朝天;教师要求幼儿对他人要保持礼貌,自己却时常用语不文明;在面对幼儿之间的争吵时,教师使用暴力的方式来平息争端。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教育教学对策

幼儿的良好习惯的培养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在对幼儿开展教育时,要高度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园方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多存在对幼儿的礼仪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教师在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依托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培养行为习惯时,多是在发生某种特殊事件后才开展行为规范的教育,存在不成体系、偶然性较大的特点。对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邀请专家讲解《规程》、《纲要》、《指南》等文件,开展关于礼仪教育等相关知识的培训,端正教师对培养儿童的礼仪教育、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的理念,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3]

园方应积极拓展途径,帮助教师更多地认识教育方法。除了使用展示课程、邀请优秀教师指导教学以外,还要组织教师到成果较好的幼儿园进行参观交流。

2、要使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

教师在对幼儿开展教育时多使用的是榜样示范的方法。教师要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涉及出能让儿童积极参与到其中的活动,从而让儿童能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可以在幼儿故事、儿歌、游戏等方式中渗透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方法、情景体验法等方法开展教育。

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与幼儿的特点相结合,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时机进行教育,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行走、就餐、社交、待人接物等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人是社会的产物,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要高度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园方应当重视创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融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让儿童受到熏陶。

例如,在休息室、走廊等随处可见的地方,张贴含有礼仪教育、卫生习惯等的图片,让幼儿随时都能看到这些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定期评选表现优秀的幼儿,为表现优秀的颁发“礼仪之星”的红旗,从而鼓励其他幼儿向榜样学习;将关于礼仪教育的故事本、图册等摆放在教师的图书角,方便儿童随时阅读等。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校园各处,从而让幼儿能随时学习到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意识[4]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让班级充满温暖。教师要帮助儿童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以身作则,在与同事和院长交往时要做到和平共处,杜绝不文明的行为,以免给儿童树立不好的榜样。教师多要多使用礼貌用语,在与他人交往时输出正确的观念,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小班为例,教师可在班级中开展角色扮演的游戏,由幼儿扮演家长关心小朋友,让小朋友带着爱意去爱人。通过幼儿之间互相帮助的交互,改正他们存在的不良行为,激发他们的优秀品德。

每个班级中常见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一些幼儿表现出肢体运动不协调的情况,在进行肢体运动时有时会显得与众不同而被他人嘲笑;一些幼儿不能很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在表达事物和自己的意见上存在一定不足。这些幼儿也知道自己在这些方面有缺陷,会被嘲笑,这造成他们由于担心被嘲笑而不愿意展示自己的技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告诉幼儿,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不能认为自己技不如人,要勇于发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在教师充满耐心和爱心的引导下,幼儿能慢慢形成欣赏他人和自己的长处的习惯,这能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与他人建立朋友关系,创造充满爱意的氛围。

4、明确培养内容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涵盖很多内容,例如包括在公共场所的礼仪、在生活中的日常生活习惯、与他人交往时的社交礼仪以及在节日时的行为规范等。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时,应当结合不同阶段幼儿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培养方案。

4.1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内容

对小班幼儿而言,在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在与他人交往时,应当从礼貌称呼、进出校园时的礼仪、与他人说话和交往时的行为、对他人物品的态度以及处分自己物品等方面着手。例如,在礼貌称呼时,幼儿在与他人交往时,要能正确使用哥哥、姐姐、妹妹、叔叔、阿姨、老师等称呼;在进出校园时,要能正确使用“早上好”、“再见”等用语,见面时要问候,离开时要道别;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说话的音量合适、用语有礼貌、真诚地看向他人,认真听别人讲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在上课时要能做到有事举手问老师;讲课时认真听讲,不开小差;在面对他人的物品,要知道不能没有经过他人的同意就拿取物品;对自己的物品,要懂得珍惜、谦让、能主动与同伴分享物品[5]

在生活方面,要能形成良好的体态习惯,掌握正确的姿势;在个人卫生上,知道怎样洗手是正确的,知道洗手的时机;知道保持自己的手和脸干净。知道使用自己的毛巾和杯子,个人物品不能与他人交叉使用等。在就餐时,要学会正确使用勺子;吃饭时安静吃饭,不挑食;饭后注意清洁;学会轻拿轻放餐具。在午休时,能知道保持安静,不乱丢自己的衣物。在着装上,知道讲卫生,知道不能穿着脏衣服乱跑。

在节日上,每逢佳节,知道如何祝福他人,在受到祝福时如何回应;知道重要节日的来源和含义等。

在公共场所上,知道保护环境,不能乱丢垃圾,不破坏公共物品;知道红绿灯规则、靠右走等规则。

4.2中班的行为习惯培养内容

在与人交往上,在自我介绍时,知道如何进行自我介绍,能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与缺陷;懂得礼貌用语,知道什么时候该礼貌用语,知道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说粗话、脏话;在借还他人物品时,知道要事先经过同意,知道使用礼貌用语;在做客时知道礼仪规范;在与朋友交往时,懂得谦让;在看到同伴不开心时知道主动询问,安慰同伴;在与同伴交往时,能做到与朋友融洽相处,礼让伙伴,不欺负弱小,当与他人出现矛盾时知道寻求大人帮助;懂得尊敬长辈。

在生活礼仪上,懂得使用镜子整理自己的仪容,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就餐上,知道不浪费使用,会使用筷子,餐后懂得擦嘴和漱口;在咳嗽、打喷嚏时,知道不对着他人,使用卫生纸;在整理物品时,知道用过的物品要及时、整齐地放回原位。

在节日上,知道各种节日的含义,能向他人表示祝福,懂得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热爱,懂得对爸爸、妈妈、教师等表示感恩。

在公共场所,懂得不能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知道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人多时知道排队,遵守秩序;懂得不随意吐痰、不乱扔垃圾,主动保护环境。

4.3大班的行为习惯培养内容

对大班儿童,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涵盖更多,更深刻。在与他人交往上,学会如何介绍他人,在他人面临困难时知道主动提供帮助,能与同伴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知道使用礼貌用语;在接打电话时有礼貌,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做到主动打招呼,知道接纳不同意见,能正确处理冲突;掌握做客和待客的礼仪。

在生活上,知道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能主动照镜子整理仪容;能熟练使用筷子,知道珍惜食物,能在餐后主动帮忙收拾餐桌。

在节日上,知道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学会在不同的节日关心、尊重他人、培养爱国精神,知道传统文化。

在公共场合,知道主动排队,遵守秩序;上下楼梯懂得靠右行,乘电梯时知道先下后上;知道主动保护环境,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

结束语

收获一个习惯,获得一种人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幼儿造成深远的影响,幼师要优化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方式,明确培养行为习惯的内容,不断丰富教育方法,调整教育方式,从而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舟木.语言评价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智力,2023,(25):156-159.

[2]赵大文.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及意义[J].家长,2023,(19):137-139.

[3]韩雅兰.陶行知思想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教育艺术,2023,(03):71-72.

[4]庄洪波.新时期背景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4):61-62.

[5]董含珍.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2021,(52):1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