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校本教研;课程创新;素养提升
正文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人心,小学美术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和素养提升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美术教师不仅是艺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审美观念、创新精神与美育情感的引导者。现实中,部分小学美术教师由于专业背景多元、培训机会有限、工作压力较大,在学科理论、教学方法、艺术修养及课程创新等方面仍显不足,难以满足新课程和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提升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是教师个人职业成长的核心目标,更是实现高质量美育、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提升的关键保障。本文将围绕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及提升路径展开系统分析,旨在为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推动美术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在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艺术修养及课程创新等多维度所具备的综合素质。首先,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是专业素养的基础,包括美术史论、造型表现、色彩构成、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系统掌握。其次,教育教学能力涵盖课程设计、课堂组织、学生指导、教学反思等环节,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保障。艺术修养体现为教师对美术的审美感知、艺术表达及文化理解能力,对激发学生美育兴趣、引导多元表达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课程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也是当代小学美术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能够推动美术课堂从传统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项目化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方向转型。专业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不断丰富学科知识、磨炼教学技能,更要注重人文情怀、创新精神与教育责任感的培养,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首先,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美术教育理论学习,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美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历史发展和当代美育理念的理解有限。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提出,教师对于美术课程综合育人功能的认知滞后,导致课程内容更新速度缓慢,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其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技法教学”“成品模仿”等传统教学方式依然普遍,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发展阶段关注不足,教学活动多以技法训练和作品复制为主,缺乏主题探究、项目实践、生活体验等多元化内容,课堂氛围相对僵化,学生主体性难以充分发挥。同时,部分教师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薄弱,自身美学鉴赏力和艺术感知能力有限,对艺术表达、文化理解和审美创造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未能充分体现,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艺术成长需求。此外,课程创新动力不足,教师在项目化、主题化教学、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经验和能力有待拓展,缺乏以学生发展和社会实际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再者,教师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职业晋升通道不畅,培训机会分配不均,这些现实因素也严重制约着教师的积极性与专业成长。尤其是在乡村及薄弱学校,美术教师数量短缺、岗位不稳定,学科地位边缘化现象突出,影响了优质美术课程的实施和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整体来看,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上述问题已成为影响小学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障碍,需要引起学校、管理者与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夯实专业发展基础
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首要在于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持续的实践反思。教师应主动拓展学科知识结构,深入学习美术史论、艺术流派、审美教育、当代美育理论等内容,把握学科发展前沿与教育政策导向。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类培训、在线课程、名师讲座、研学活动,不断丰富学科知识和教育视野。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平台,如设立学科教研组、建立专业资料库、定期组织美术教育讲座和观摩课,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思想碰撞。理论学习的同时,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每一次课堂教学、学生评价、作品展示,都是教师检验理论、优化策略、发现问题的机会。通过听课、评课、反思、再教学等循环过程,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更加贴合学生实际需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申报、课例研究、校本教材开发,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一线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能提升教师的课堂适应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四、推进校本教研与共同体建设,激发团队创新活力
校本教研作为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能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提升学科团队整体素养。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同伴互助和课题研究等多元化校本教研活动,不仅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也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共同体建设强调建立跨学科、跨年级、跨校际的学习共同体,推动教师在实际教学和课程开发中实现知识互补、经验互鉴和创新突破。在集体教研中,教师可以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整合教学资源、设计项目化任务,不断优化教学目标与内容,提升课堂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学校管理者要主动营造开放、包容、激励的教研环境,设立美术课程创新奖励、教师成果展示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艺术节、校本课程建设和成果交流活动,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与归属感。与高校、博物馆、美术馆及社会艺术机构的深度合作,为教师提供观摩、实习、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成长通道,拓展教师美术视野,增强社会美育资源的利用能力。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校本教研和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打破教师专业发展的“孤岛效应”,激发团队创新潜力,全面提升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结语
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推动美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不断夯实学科基础,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强化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艺术潜能的激发。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优化评价激励体系,促进校本教研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营造支持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生态。通过多维度、系统化的素养提升策略,推动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建设向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方向迈进,为美育事业和学生全面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何洁冰.以连环画创作探寻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途径[J].画廊,2025,(Z1):129-131.
[2]田娟.浅论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J].新班主任,2024,(27):46-47.
[3]张欣.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探析——以运城师专美术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8):79-81.
[4]何华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架构探讨[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28(06):86-88.
[5]杨智慧.小学美术教师“研修共同体”研修实践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5,(01):90-92.
[6]赵树兰.智能时代小学美术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的应用策略——以“线条的表现力”为例[J].新课程,2025,(13):153-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