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产教融合深度耦合机制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构建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高月娇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 201203

摘要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成为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本文以“人工智能时代产教融合深度耦合机制探索”为主题,探讨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范式。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结构与产业生态的重塑作用,提出构建“校企协同、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深度融合机制。研究指出,需建立动态课程体系、打造创新型实践平台、完善多元评价机制,以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匹配,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

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教育改革

正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教育模式面临深刻变革,社会对具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1]。产教融合不仅是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简单对接,更应是制度机制、教学内容与实践路径的系统耦合。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如何通过构建深度产教融合机制,重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一、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教育与产业协同机制重构

(一)技术赋能:AI重塑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推荐系统、虚拟教师、自适应学习等手段,推动教学内容从静态知识体系向动态能力生成转变。例如,基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教学资源平台可实现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与个性化推送;虚拟仿真系统和智能评估工具则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沉浸感与反馈效率[2]。这种技术赋能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学精准度,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二)资源整合:跨领域协同平台的构建路径

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多主体、多要素的高效协同。人工智能时代要求建立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平台,整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通过共建“智能+教育”联合实验室、产业学院、项目孵化基地等形式,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

二、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一)课程动态化:基于产业趋势的课程更新机制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快速演进的背景下,教育内容必须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建立灵活高效的课程动态更新机制。传统的静态课程体系已难以满足新兴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亟需构建以产业导向为核心、以技术迭代为驱动的动态调整模式。以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与上海群星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设的中高职贯通游戏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通过定期开展行业调研与企业访谈,及时掌握游戏美术、AI辅助创作、虚幻引擎应用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变化,并据此每两年对课程体系进行一次系统修订。例如,《AIGC原理与应用》《游戏特效设计》《虚拟引擎技术》《智能影音设计》等课程的设置,正是基于云游戏、实时渲染、AIGC工具普及等产业新趋势而设立,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行业一线接轨。这种“产业牵引、技术驱动”的课程更新机制,不仅提升了课程的时效性与实用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的学习路径,有效支撑其未来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项目导向:真实场景中的问题解决与能力训练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真实情境下的实践锻炼,项目导向式教学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3]。通过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任务环境中完成从创意构思到成果落地的全过程,有助于提升其综合运用知识、团队协作与市场判断的能力。上述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充分依托校企合作资源,广泛引入网易暴雪、波克城市、昱星文化等行业头部企业的商业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如在《300大作战》《刀剑神域·黑衣剑士王牌》等项目中,学生参与UI界面设计、场景原画绘制等关键环节;在《虚幻争霸》皮肤制作任务中,30名学生共同完成三维建模与材质贴图工作,全面体验工业化流程与标准。此类项目化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战经验,也显著提升了其岗位适应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创”的深度融合。

(三)跨学科融合:打破专业壁垒的模块化课程设计

随着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跨界融合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相应地,人才培养也应突破传统学科划分,构建模块化、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积极探索“艺科融通+商科渗透”的课程整合路径,围绕“创、制、跨、融”四大核心能力,设计涵盖美术设计、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商业模式等多维度的课程模块。例如,《游戏项目管理》课程融合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风险评估与资源配置等内容;《文创产品开发》则引导学生理解IP运营、用户付费机制与盈利模式创新。此外,专业还通过开设《数字雕刻》《三维动画》《UI交互设计》等课程,实现视觉传达、工业设计、软件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交叉渗透。这种模块化、可组合的课程结构,不仅打破了专业壁垒,也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路径,助力其成长为具备多元视野和复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三、产教融合生态下的多元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

(一)过程性评价:学生学习轨迹的智能追踪与分析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使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精准追踪成为可能。通过构建智能化学习平台,采集学生在课程学习、项目实践、技能训练等环节的行为数据,建立多维度的学习画像,能够实现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的转变。这种基于数据的过程性评价不仅有助于教师精准识别学生能力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也为个性化教学干预提供了依据,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企业参与式评估: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企业作为人才需求的终端主体,其深度参与评价环节对于提升人才培养的产业适配性具有重要意义。应推动企业将岗位胜任力模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项目实操要求等嵌入到课程考核与能力认证中,形成“教学—实训—评价”一体化的闭环体系。例如,通过校企共建任务型项目库,由企业导师参与评分与反馈,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符合行业规范的核心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闭环反馈机制:数据驱动的教学改进与人才适配

多元评价的价值在于其对教学过程的反哺作用。应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系统,定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路径进行诊断优化,并将毕业生就业质量、岗位适应情况等信息反哺至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通过构建“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闭环机制,实现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结论:人工智能时代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研究表明,构建“校企协同、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深度耦合机制,是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关键路径[4]。通过技术赋能教学、重构课程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提升人才的创新素养与产业适配能力。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与模式改革,推动形成以数据驱动、能力导向、生态协同为特征的产教融合新范式,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吕朋,刘芝辰,黄东方,等.基于"双轨驱动"的人工智能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15):9-11.

[2] 许涛,严骊,殷俊峰,等.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新工科"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8, 36(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