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中的联合教研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幼小衔接;联合教研;课程建设;实践
正文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的要求日益提高。联合教研作为一种创新的教研模式,在整合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优化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成为推动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的关键力量。
一、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中联合教研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一)传统教研方式难以适应新的教研需求
在过去,幼儿园与小学的教研活动往往各自为政。幼儿园教研主要围绕幼儿的游戏化教学、生活习惯培养等方面展开,而小学教研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与教学方法的改进。这种分离的教研模式使得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幼儿园教师对小学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在幼小衔接阶段无法针对性地为幼儿做好准备;小学教师不熟悉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发展规律,难以顺利引导刚入学的幼儿适应小学学习节奏。此外,传统教研方式的信息交流渠道相对狭窄,主要局限于园内或校内教师之间,难以获取全面且多元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无法满足当下对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的系统性、综合性要求。
(二)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中联合教研的创新点
联合教研打破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双方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一方面,通过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幼儿园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从而在幼儿园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为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做好铺垫;小学教师则可以学习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等教育理念与方法,在小学低年段教学中更好地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实现教学的 “软着陆”。另一方面,联合教研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双方教师围绕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如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课程内容的衔接等,共同开展研究与实践,探索出更加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课程模式与教学策略,为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中联合教研的实践策略
(一)共学 —— 解读政策文件,达成专业共识
政策文件是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在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中,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共同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如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通过深入解读政策文件,教师们明确了幼小衔接的目标、任务以及基本原则,理解了科学幼小衔接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共学过程中,教师们围绕政策文件中的关键内容展开讨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感悟与困惑。例如,在解读关于 “坚持双向衔接” 原则时,教师们认识到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向小学靠拢,也不是小学对幼儿园教育的简单提前,而是双方应在尊重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协同推进。通过共学,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的理念与方向上达成了专业共识,为后续联合教研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共研 —— 创新教研模式,问道 “增效” 课堂
1. 共话沙龙
话题 1:“双减” 背景下,小学低年段课程的转变及样态
“双减” 政策的落地,给小学低年段课程带来了全方位变革。课程目标从单纯聚焦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兴趣的着重培养。以往过度强调知识记忆的现象得到扭转,更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教学内容上,大量冗余、复杂的知识被精简,取而代之的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比如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购物找零、时间安排等生活场景案例,让学生在熟悉情境中理解数学概念。实践活动与探究性学习比重显著增加,像科学课上组织学生种植植物,观察记录生长过程,在亲身体验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作业形式也发生了极大创新,书面作业量大幅减少,阅读作业鼓励学生阅读各类绘本、童话,拓展知识面;实践操作作业让学生制作手工艺品、完成小实验等,锻炼动手能力;亲子互动作业则通过亲子游戏、共同完成项目等形式,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话题 2:小学视角下的大班幼儿入小学适应问题
小学教师凭借丰富教学经验,指出大班幼儿刚入小学时面临诸多适应难题。在学习层面,小学课堂教学相对集中、系统,一节课时长延长,教学内容增多,部分幼儿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出现走神现象。而且,学习主动性较差,习惯了幼儿园老师时刻督促与引导,在小学需要自主学习时,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任务。在生活方面,幼儿自主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他们不会合理整理书包,经常丢三落四;课间十分钟不知道如何自主安排时间,要么疯玩导致上课迟到,要么不知道如何放松。社交上,进入新环境,一些幼儿胆小怯懦,不敢主动与同伴交流,在集体活动中容易被孤立,产生孤独感。针对这些问题,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共同研讨应对之策。幼儿园在大班阶段可加强幼儿专注力训练,开展注意力小游戏;通过日常活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如让幼儿自己整理衣物、玩具等。
话题 3:幼儿园视角下的大班幼儿入小学适应问题
幼儿园教师从幼儿发展角度剖析,发现大班幼儿在幼小衔接中面临独特挑战。幼儿规则意识与任务意识较为薄弱,在幼儿园活动相对自由灵活,进入小学后,对严格的课堂纪律、学习任务要求理解困难,常出现违反规则、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幼儿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小学学习内容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数学中的加减法运算从实物操作转向抽象数字运算,幼儿难以适应这种思维转变,学习新知识时感到吃力。教师们通过分享具体案例,如幼儿在理解图形分类概念时,难以脱离具体实物形象,让小学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学习特点与发展水平。这有助于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采用更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知识。
话题 4:幼小衔接突出问题大讨论
教师们整合前三个话题讨论成果,梳理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断层与重复现象。幼儿园与小学课程缺乏有效衔接框架,幼儿园阶段过早教授小学知识,导致小学阶段部分内容重复学习,而一些关键过渡内容却出现断层。教学方法差异也是导致幼儿学习适应困难的重要因素。幼儿园以游戏化教学为主,小学更注重知识系统性传授,幼儿从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进入相对严肃的课堂环境,难以迅速适应。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幼小衔接课程内容衔接框架,明确幼儿园与小学不同阶段教学重点,避免内容混乱。加强幼儿园与小学教师教学方法交流,小学教师适当引入游戏化教学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幼儿园教师注重培养幼儿学习品质与思维能力,为小学学习筑牢基础。
2.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与实施,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教学反思。在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中,选择一些与幼小衔接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如数学领域的 “认识图形”、语言领域的 “阅读绘本” 等,由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小学低年段教师分别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展示。幼儿园教师通常会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图形,如通过 “图形宝宝找家” 游戏,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不同图形的特征;小学教师则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图形,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边和角的数量等方面来区分不同图形。课后,教师们进行评课议课活动,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运用、幼儿的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三)共建 —— 落实课程育人,实现科学衔接
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共同合作,根据幼小衔接的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例如,编写幼小衔接主题教材,教材内容涵盖了知识学习、生活技能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等多个方面,且采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同时,双方还共同开发了一系列线上课程资源,如微课、教学视频等,方便幼儿在课后自主学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园与小学建立了协同推进机制。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逐渐增加与小学学习相关的活动,如模拟小学课堂教学、开展课间十分钟体验活动等,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节奏;小学在一年级上学期则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培养,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此外,双方还定期开展联合教学活动,如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共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小学学习与幼儿园学习的不同,提高幼儿的学习适应性。
三、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中联合教研策略的新思路
(一)“定岗式” 教学与 “轮岗式” 教学结合
“定岗式” 教学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各自岗位上进行常规教学工作,专注于本阶段幼儿的教育教学。而 “轮岗式” 教学则是让幼儿园教师到小学低年段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小学教师到幼儿园大班进行教学体验。通过 “轮岗式” 教学,教师能够亲身感受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要求,更好地理解幼儿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例如,幼儿园教师在小学轮岗期间,可以学习小学的课堂管理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同时将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理念融入小学教学中;小学教师在幼儿园轮岗时,能够深入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兴趣爱好,为小学低年段教学提供更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方法。“定岗式” 教学与 “轮岗式” 教学相结合,既能保证教师在本职岗位上的专业深耕,又能促进教师跨阶段教学经验的积累,为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思路。
(二)“单向家访” 与 “协同家访” 同步
传统的家访主要是幼儿园教师或小学教师单方面对幼儿家庭进行访问,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与家庭环境等情况。而在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中,采用 “单向家访” 与 “协同家访” 同步的方式。“单向家访” 依然发挥其了解幼儿家庭基本情况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在大班阶段定期家访,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为幼小衔接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小学教师在一年级入学后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入学后的适应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协同家访” 则是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对即将升入小学或刚升入小学的幼儿家庭进行访问。在家访过程中,双方教师与家长共同交流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如幼儿的学习态度、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教师们根据各自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建议,形成家园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信息技术” 与 “多元主体” 互通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 “信息技术” 与 “多元主体” 的互通。一方面,通过搭建线上教研平台,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与研讨。教师们可以在平台上分享教学资源、教学案例,交流教学心得与困惑。例如,教师们可以将自己在幼小衔接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制作成教学视频上传到平台,供其他教师学习借鉴;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平台上发起讨论,寻求同行的帮助。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社区等多元主体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微信群、公众号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科学理念与方法,定期推送幼小衔接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校的学习情况;与社区合作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如邀请社区教育专家进行线上讲座,组织幼儿与家长参加社区举办的幼小衔接实践活动等。通过 “信息技术” 与 “多元主体” 的互通,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幼小衔接教育网络,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四、
在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中,联合教研为教育实践注入了新活力。未来,将继续探索创新策略,优化教学模式,为幼儿的平稳过渡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助力幼小衔接迈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邹丽琼.“幼小双向衔接”开展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5,(01):119-121+28.
[2]赵嘉茹,伍烨,冯浪,等.幼小科学衔接的困境挑战与纾解对策[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5,(01):36-37.
[3]肖宇轩.“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吉林教育,2024,(36):17-19.
[4]陈超楠.以幼小衔接为载体开展联合教研的思考[J].名师在线,2024,(34):25-27.
[5]陈秋梅.联合教研:促进幼小衔接课程的构建[J].基础教育课程,2023,(11):20-25.
...